本港經過六年的諮詢和研究,首份涵蓋四百多個項目的非遺清單終於塵埃落定,入選項目一般都超過五十年歷史,並與社區有密切關係。

學者指出,本港未有專門保護非遺的部門,政策遠遠落後於鄰近地區,當局應盡快落實具體措施,保育得來不易的文化傳統。

促成立專責機構

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諮詢委員會於○八年成立,主要負責非遺普查的督導工作。記者翻查資料發現,內地早於○三年已成立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四年中國藝術研究院被冠名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專責保護非遺,並在○六年公布了五百多項國家級非遺,相較之下本港保育工作可謂仍在起步階段。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直指本港保育政策落後。長期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的學者余少華直指,日、韓早於五、六十年代已有「無形文化財產」的設立,國家依法保育文化遺產,本港落後了半個世紀。

他續指,本港極需一個恒常處理非遺的機構,因工作量之大及複雜,並非志願團體或學術機構申請數年經費便能處理,「這種表示政府有關注或有跟進的姿態,往往杯水車薪。」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