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旅客年年激增,中港矛盾愈演愈烈,港府早前放出風聲指有計劃減少個人遊旅客,引起商界激烈反彈。事實上,個人遊政策亟待檢討,尤其是一簽多行應否設限甚至取消,已不容當局繼續迴避。

在港澳辦統籌下,港府及深圳政府正着手檢討一簽多行的具體影響,包括統計人數、每年來港次數、其背景身份及來港目的,研究是否需要為該政策設限,以減少來港的人流及負荷。事實上,去年以一簽多行來港的內地旅客多達一千二百萬人次,當中逾九成為不過夜旅客,而廣東當局收集情報後則發現,這些即日往返中港兩地的旅客中有九成五從事水貨活動,可見一簽多行已淪為水貨客的專利,衍生不少亂象,對港人尤其是北區居民造成嚴重滋擾,亦成為中港矛盾的主要源頭,檢討乃應有之義。

其實,既然一簽多行政策漏洞多多,亂象叢生,即使設限甚至取消,對正常旅客影響也不大,相信不會引起太多爭議,反而內地旅客若大幅減少,對本港旅遊業及整體經濟的衝擊才是最值得關注的問題。

內地官方媒體評論文章指出,個人遊令香港旅遊收益由○二年的三百五十八億元激增至一二年的九百四十六億元,相關職位由十四萬增至二十五萬,削減個人遊數目,香港旅遊收益將會明顯下滑,單是減少不過夜的一簽多行,旅遊業每年可能減少一百億元收入,導致一萬人失業。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內地官媒顯然不是危言聳聽。如何在旅遊發展及保障港人生活秩序之間取得平衡,同時避免為中港矛盾火上添油,港府必須周詳考慮,審慎行事。

個人遊對香港經濟貢獻巨大,這是不爭的事實,尤其對旅遊及零售業來說,限制一簽多行不啻晴天霹靂。當然,香港地小人多,旅客承接力有限,尤其是歷屆港府坐而論道,不懂得增建旅遊配套,在口岸、交通、社區及商業設施不勝負荷的情況下,限制旅客人數成為沒有辦法中的唯一辦法。

說到底,內地人爭相來港購物,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製造」信譽破產,一簽多行只是令水貨活動更加猖獗而已。內地乳品業一位官員承認,內地消費者熱衷於到境外或者網購嬰幼兒配方奶粉,是由於家長對國產奶粉缺乏足夠信心。事實上,在幾乎無物不假、無食不毒的神州,令人失去信心的豈止奶粉,內地人在香港幾乎甚麼都要,奶粉、紙尿片、日用品甚至醬油,見甚麼掃甚麼。這個根本問題一日不解決,不管當局實施甚麼入境限制,也無法杜絕水貨亂象。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個人遊由惠港政策變成中港矛盾的源頭,問題並非始於今日,也不是單一因素造成。解決問題必須多管齊下,既要改善香港旅遊配套,亦要重建中國商品信心,既要適時檢討、調整旅遊政策,亦要加強宣傳教育。化解中港矛盾,促進旅遊業健康發展,兩地政府都責無旁貸。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