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怕吃不飽,又怕吃不消,正是香港旅遊業面臨的兩難困境。由於內地訪港旅客持續增長,導致中港矛盾不斷惡化,港府考慮控制個人遊數量,雖然仍在初步探討階段,但已經引起商界強烈反彈,可見問題的爭議性極大,控制內地旅客人數恐怕說易行難。

策發會前日討論香港與內地關係,身兼主席的特首梁振英提及「將個人遊減少兩成」,商界對此表示驚訝。梁振英解釋,旅遊業是本港經濟重要組成部分,但內地旅客來港增速較快,某些設施出現擠迫情況,在做好增加接待能力的設施之前,是否要控制內地旅客人數的增幅,甚至減少內地旅客數目,有必要深入研究,向中央反映意見。

針無兩頭利,個人遊為香港帶來滾滾財源,創造大量基層就業機會。但另一方面,由於香港地方不大,資源有限,加上兩地居民文化及生活習慣不同,所以,隨着內地旅客不斷增加,許多公共設施面臨人滿之患,導致兩地居民摩擦不斷,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情況下,港府客觀評估香港的承受能力,提出改善建議,無疑是應有之義,但要真正解決個人遊所帶來的問題,恐怕不是那麼容易。

眾所周知,香港是自由出入的城市,要控制個人遊人數,只能依靠內地當局。問題是,個人遊之門易開難關,經過多年發展,現時開放對港個人遊的城市已多達數十個,如今想開倒車限制人數,究竟該從何入手呢?又該如何把關呢?

正如有人指出,一旦內地當局應港府要求限制個人遊,不僅會帶來額外的行政和社會成本,更會引起內地民眾不滿,認為香港人對他們「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中港矛盾不但無法紓緩,反而可能進一步惡化,令香港蒙受經濟及聲譽的雙重損失。事實上,港府將個人遊的問題和矛盾推給內地解決,這本身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統計數字顯示,去年訪港旅客約四千萬人次,當中有二千多萬是不過夜旅客,不少是在一日內多次往返的水貨客。當局與其一刀切限制個人遊,倒不如對症下藥,取消一簽多行,這既可減少旅客人次,減輕口岸、交通及社區壓力,還可杜絕水貨亂象,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個人遊之所以引發這麼多亂象,港府無所作為才是主要原因。港府滿肚密圈,一時計劃發展邊境地區,一時揚言在大嶼山興建商業城,可惜眼高手低,至今一事無成。港府坐而論道,旅遊配套設施十年如一日,旅客逼爆香港,居民怨聲載道。其實,想耳根清淨,最直截了當的辦法就是取消個人遊,港府有沒有這種膽量呢?

說到底,隨着內地經濟持續發展,富裕及中產階層不斷擴大,來港旅遊的人只會愈來愈多,不管當局實施多少限制,也無法完全消除其負面影響。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究竟是清淨重要,還是發展旅遊及經濟重要,值得整個社會反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