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也金融,敗也金融,是香港的真實寫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最新金融體系穩定報告,讚揚香港金融體系監管完備,有能力承受衝擊,並確認香港為全球規模最大和最先進的金融體系之一,在世界經濟論壇的金融發展指數中位居榜首。但與此同時,報告亦指出香港金融獨大衍生的連串弊端,包括供樓負擔沉重、貧富懸殊等等,港府再不設法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勢必加劇社會矛盾,阻礙長遠發展。

日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公布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十年來首次失落三甲位置,如今金融體系獲得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肯定,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對此,港府沾沾自喜,例牌表示歡迎,指報告充分肯定香港作為主要金融中心所具備承受衝擊的能力及穩健的金融政策云云。

誠然,○八年金融海嘯尤其是雷曼迷債事件暴露港府金融監管漏洞百出,近年亡羊補牢,無疑有所改善,但這是應有之義,根本不值得沾沾自喜。香港經濟結構單調,主要靠金融業支撐大局,如果連監管措施也做不好,豈非自毀長城?

其實針無兩頭利,金融發達既是優勢,也是隱憂。基金組織指出,香港樓價高企,大大削弱市民的置業負擔能力,情況令人關注,而這正是金融獨大衍生的主要問題之一。早前有項調查顯示,香港的供樓負擔比率連續四年全球第一,平均每個家庭「不吃不喝」近十五年才可望上車成為業主,即使目前處於低息環境,平均供樓支出仍佔家庭收入六成半,超越金管局不能超過五成的指引。說到底,香港過於側重金融及地產,不僅催生資產泡沫,亦加劇產業空洞化,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即使打工仔的收入有所增長,依然無法追上樓價及租金升幅,生活負擔不減反增,可謂有苦自己知。

尤有甚者,金融獨大還導致貧富懸殊惡化,貧窮人口持續增長,成為社會不穩的主要因素。儘管港府制訂貧窮線,但扶貧措施說的多、做的少,不少更是落實無期,遠水難救近火。而隨着人口老化日益嚴重,貧窮長者人數與日俱增,香港更會陷入勞動力不足的困境,生之者寡,食之者眾,嚴重窒礙經濟發展。

說穿了,近年香港整體發展卻步不前,發展新興產業一事無成,而舊產業則紛紛走下坡甚至消失,金融業之所以仍能支撐大局,主要是得益於內地因素,企業來港上市,人民幣離岸中心,令香港金融市場不斷壯大。然而時移勢易,隨着內地高速發展,上海已被定位為國際金融及航運中心,而深圳及天津等城市也在全力發展金融業,此消彼長之下,香港金融業的優勢逐漸弱化,目前的老本究竟還能吃多久,不得不令人懷疑。

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儘管洛桑管理學院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角度不同,卻不約而同點出香港經濟結構單調的隱憂,要解決這個問題,唯一的出路就是推動產業轉型及多元發展。問題是,港府做得到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