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主義思潮興起後,歷史上各種本土文化痕迹自然備受矚目。像沙中線工程範圍發現宋代方井及文物,如果草率處置,很可能引發政治風波。看來當局會寧可延遲工程進展,不願多生事端。

本土主義者渴望追尋鄉土歷史價值,否定香港文化沙漠之譏,當然完全可以理解。其實文化沙漠之說,是昔年南來文人在大中華意識下,對為他們提供避秦安樂窩的香港之不屑,有自高身價意味。今日,有文化界高人來訪,大家在翻閱一些舊課本時,高人很敏感地看到,香港書局在一九四九年出版的《現代小學課本初級國語》,印明經銷處包括菲律賓、泰國、緬甸、越南和新加坡,涵蓋全南洋。又如蔣聲這位今日幾乎沒有人認識的流行小說多產作家,他五十年代的作品,印量居然有五千冊,這說明除本港讀者捧場,還擁有海外市場。我手頭的蔣聲小說更蓋有六十年前卡爾加里市一間書店的圖章,即是南洋之外,香港軟實力輸出還遠達北美洲,相信歐洲亦在範圍內。

其後,由於大陸赤化,另有一套意識形態,甚至大革文化之命;台灣又奉行黨國威權統治,文宣以反攻大陸掛帥,因而香港文化口味最為海外各地歡迎,尤以南洋恐共諸國不歡迎大陸文化產品,卻准香港書籍、電影、歌曲入境,昔年香港隱然是華人文化中心,港人不必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