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共政策與家庭影響環環相扣,港府去年四月起規定各政策局及部門於提交政策文件時,引入家庭影響研究,但有中大學者今年一月翻閱十多份立法會文件,發現僅得兩份輕描淡寫提及,認為實際執行未夠徹底,且評估標準各異。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倡議政府倣效英、澳等地,制訂公共政策時全面引入「家庭影響評估」,近期熱議的石仔嶺花園「長者村」安置事宜、標準工時、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等勞福政策,應首先引入。

社聯倡議政府於制訂各項公共政策時全面引入「家庭影響評估」。

立法會文件少有提及

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專業顧問劉玉琼去年起對最低工資政策進行家庭影響評估,發現最低工資對家庭有着輕微正面效果,報告詳情將在明日由社聯及家庭議會所辦的「家庭高峯會」發布。她指,港府制訂政策時,少從家庭影響角度出發,她翻閱十多份立法會文件,僅有關於塑化劑及兒童拐帶條例兩份文件有對家庭影響評估。她認為政府應加大力度,牽頭制訂具方向性及統一標準的評估清單,予各部門有例可循,系統化實施評估。

劉玉琼說,「依家政府會用環評、可持續發展報告嚟檢視政策,家庭影響評估仲係停留喺起步階段」,她指家庭影響評估於英、美、新西蘭等地相當盛行,主要審視政策對家庭所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從而微調及修正相關漏洞或細節。社聯行政總裁蔡海偉建議評估時擬定統一客觀的評估框架與清單,相信不會拖慢政策制訂過程,反令政策「出台」時更為順暢,「事前工夫做到足,反而可減低民間阻力」。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