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角街頭的一場小童便溺小衝突,這幾天在中港兩地網上熱議延燒。新華社日前追訪在現場處置的警官,算是基本還原了事情的真相。小童路邊便溺,本是小事一樁,原不應該引起這樣大的風波,但如今,橫亘在中港兩地的隔閡已經愈來愈深,一有風吹草動,兩地民眾情緒就會被點燃。

北京原本以為,不斷向香港送大禮,開放內地廣闊市場,扶持香港經濟發展,只要香港市民從中得了實惠,就必然會在內心感激北京,一國兩制也便有了成功實施的基礎。但近年來的實際情況證明,北京不斷輸血後,香港經濟並沒有好到哪裏去,自我造血機制也並未實質性增強。旅遊業、零售業的確直接受惠於個人遊,可是,相對於兩地對立情緒的蔓延,這點受益根本不值得一提。

中港兩地的隔閡,其實深刻反映了一國兩制當前遭遇的尷尬和瓶頸,也深刻反映了中港兩地因社會制度不同帶來的價值衝突。北京一直深以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經歷了三十多年的艱苦探索,經實踐證明是一種更先進的制度設計,並領先於香港的資本主義制度,因此,北京深信在一國之下,自己的制度對香港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因此,北京對正在式微中的香港,一直是懷有優越感地予以俯視。

然而,這種制度自信卻在現實中遭遇了無情的嘲笑。香港市民對於經濟上施恩於己的北京,一直抱持的是害怕恐懼和警惕防範的心理,他們對內地經濟建設的成就既羨慕又忌妒,同時更忌憚於內地專制之下公民人權得不到有效保障。推而言之,台灣民眾對於大陸,也懷有同樣的心理。

所以,要想一國兩制在香港,甚至未來在台灣能夠成功實施,北京不改變專制現狀,不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切實向公民社會發展,來自於制度隔閡的阻力就會日漸增大,一國兩制夭折也不無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