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駐港經文辦」招待欣賞齊柏林在高空拍攝的《看見台灣》。我是台灣常客,無數次從航機高空俯瞰台灣,全無齊柏林鏡頭下的震撼感。電影從頭到尾以慢鏡頭把高山海岸推來推去而不沉悶,配樂居功厥偉卻不曾被招待方齒及,令人略感詫異。吳念真的旁白相當簡潔,沒有例牌台式文藝腔,有點意外。

電影文宣說:「想邀請你一起來,看見這塊土地的美麗、壯闊與哀愁。」哀愁指工商業社會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我被觸動的是一位台灣青年從日本學來保育耕作,不計利害得失在家鄉推廣。日本這前殖民地宗主國,落敗撤退近七十年,在生民百世繁衍的根本問題上,仍是台灣人的楷模,很可以自豪了。歷史上憑蠻力入侵中國的異族每被漢人同化,近代入侵者日本、英國沒有被同化,反被一些漢人懷念,視為學習對象,皆因他們文明程度已高於漢人故。但只是學習人家的保育技術,而沒有精神層面的徹底改造,終將是另一次失敗的洋務運動。

發達國家的保育精神建基於他們有種敬天惜物、對萬物有情的感恩心態。一位嫁去海外的中國女子學習縫紉,發現學校用廢了的每一枚針都被收集起來,每年有一天把這些針捧去寺院拜祭,將針插在豆腐上,讓它們享受齋宴,然後將「針寶寶」埋葬掉。沒有這種感情的漢人會譏其「戇居」,那麼,強學保育必定只覺「攞苦嚟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