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旅客逼爆香港,引發中港矛盾,問題已到了不得不正視的地步,早前中央領導人主動敦促港府檢討旅客承接能力,就是一個訊號。檢討個人遊政策已是勢所難免,尤其當中的「一簽多行」措施,向來爭議最大,漏洞最多,實在有需要全盤審視,因時制宜,制訂對策。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昨日回應一簽多行爭議時指出,不同旅客群對本港經濟有不同影響,故任何政策的調整均須小心評估,平衡經濟發展及民生。他又稱,當局正就旅客人數增長及結構跟中央溝通,有結果會盡快公布,強調此舉並非要推翻早前公布的旅客承受及接待能力評估報告。

施政,以通下情為急。目前的焦點是解決旅客湧港承受能力不足的樽頸困局,至於當局的評估報告最終是否被推翻,只不過是面子問題。根據評估報告,香港兩年後可以承受七千萬人次的內地旅客,十年後可以承受逾億人次,而事實是,去年訪港內地旅客約為四千萬人次,香港已經人滿為患,這種評估報告有多少科學性,不僅備受質疑,而且進一步引發香港「陸沉」的恐懼,並為激進組織的「驅蝗行動」提供藉口。

香港是自由市場,客似雲來本是好事,可惜歷屆港府無所作為,旅遊配套設施天殘地缺,結果好事變成壞事。雖然有人建議在中港邊境或大嶼山興建購物城,疏導內地遊客到市區購物消費的壓力,而港府也推出東大嶼都會規劃,問題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在這種情況下,調控旅客增長是迫不得已的做法。日前有民調顯示,六成市民認為旅客過多為生活帶來不便,超過五成主張收緊個人遊政策,可見檢討個人遊已是民心所向。

最令市民反感的其實是那些藉「一簽多行」搞水貨活動的旅客。該政策二○○九年推出,深圳二百多萬常住居民受惠,本為便利深港交流,結果成為走私水貨的漏洞,造成亂象,對民生造成不少滋擾。統計數字顯示,去年約有一千萬人次是當天出入香港,估計其中不少是水貨客,若取消一簽多行,對其他正常訪港旅客影響不大,爭議也較小。

不過,若以為取消一簽多行就可以減少水貨活動,那就是太傻太天真。內地食品安全問題積重難返,香港正貨之都對內地人有一定的吸引力,即使內地水貨客大為減少,本地水貨活動將迅速填補其空缺,北區亂象未必能於短期內消失。當然,最令人擔心的是內地居民對本港收緊個人遊政策的反應,在內地人心目中,港人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對內地客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被中央「寵壞了」,有朝一日香港有難,屆時再求他們來港消費打救,恐怕更難了。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有得必有失,關鍵是失大還是得大。政府制訂政策既要顧及民意,更要考慮長遠,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如何在發展經濟及減少民生影響之間作出平衡,是一個嚴峻考驗。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