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嗜食海鮮,消耗量位居亞洲第二,有求有供,利之所趨,不少海產被濫捕致瀕絕種。環保團體向消費者疾呼避食瀕危海產,但飲食習慣不易改變。環保專家認為立法管制才是顯著有效的方法,同時有助加強市民保護瀕危物種意識。以珊瑚魚蘇眉為例,自八年前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食用及入口量已顯著減少。但瀕危海產豈只蘇眉,上至貴價黃唇魚,下至平價紅衫魚亦受威脅,政府卻畫地自限,只要有關海產未列入《公約》便懶理,管制等保護措施欠奉。

杜偉倫建議政府立法管制瀕危物種的貿易。

世界自然基金會○○年曾進行調查,發現港人食用蘇眉的情況相當普遍。惟蘇眉在○六年列入《公約》,管有野生活蘇眉作商業用途,須領有由漁護署發出的管有許可證,令蘇眉進口成本高昂,加上港人環保意識提高,食用量明顯減少。漁護署數字顯示,蘇眉入口本港的數量已由○七年的20,447條,大幅遞減至今去年只有558條。世界自然基金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生態足印)杜偉倫博士指出,反映管制瀕危物種的貿易,有效保護其生存。

立法保護加強意識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楊文友亦認為,政府立法管制本地瀕危海洋生物的貿易,對出入口有所限制,令市民意識到瀕危海洋生物受條例保護,可加深市民對牠們的認識,亦可加強環保意識,有效控制消費。

紅衫魚大眼雞高危

但香港政府所做仍遠遠不足,杜偉倫博士表示,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多種港人愛吃的魚類其實已被列入「極危」、「瀕危」及「易危」物種,例如黃唇魚、西星斑、藍鰭吞拿魚,甚至紅衫魚、黃花魚和大眼雞亦是受威脅物種,但這些魚類卻因未列入由180個締結團體或國家共同簽署的《公約》,不受香港法例第五八六章《保護瀕危動植物物種條例》規管。

當中黃唇魚擁有珍貴魚膘可製成名貴花膠故被濫捕,現時已是極度瀕危,全球僅存數量銳減,香港一年未必能撈獲一條,若不盡快立法保護,恐不久將來便步入絕種末路。

為加強保護瀕危物種,政府應考慮加入其他國際公約,例如規管大西洋的藍鰭吞拿魚貿易的《養護大西洋金槍魚國際公約》。事實上,早前政府建議實施《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推行管制犬牙南極魚包括智利鱈花鱸魚、白鱈魚、銀鱈魚的貿易,總算是踏出第一步。

其實,不少國家除了執行《公約》外,亦會自行立法保護本土及水域的瀕危物種,例如美國的《瀕危物種法》,澳洲亦推行海洋保護區計劃,將三成澳洲水域納入保護區,杜偉倫博士認為香港亦應效法。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