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區用地買少見少,拓展新區勢在必行,這個道理人人都懂,可惜說時容易做時難,大嶼山發展計劃好事多磨,便是港府蹉跎歲月的典型例子。

港珠澳大橋將於後年落成通車,特首梁振英昨日聯同多名官員視察香港口岸人工島工程進度。他強調發展大嶼山是具有戰略意義的一系列工程,對香港日後的經濟發展有重大作用,港府要用好大嶼山和周邊海域的發展,迎接「橋頭經濟」商機。誠然,港府發展大嶼山的決心毋庸置疑,問題是,時間不等人,發展大計十畫未有一撇,根本無法配合大橋落成通車,橋頭經濟更加不知從何談起。

根據港府規劃,大嶼山發展計劃包括多個人工島、東大嶼都會、機場北商業區等項目,惟迄今只展開了口岸人工島工程,其餘皆在紙上談兵,注定無法在大橋通車前落成。至於機管局計劃興建機場第三條跑道,更是爭議不絕,阻力重重,不知何年何月才能成事。

基建一拖再拖,成本一漲再漲,不僅令香港錯失橋頭經濟的「頭啖湯」,也勢必令納稅人付出沉重代價,近年港府大型基建幾乎無一不超支,蝸行牛步的大嶼山發展計劃恐怕也不例外。

港珠澳大橋配套設施姍姍來遲,如今才進入研究階段,充分反映前朝曾蔭權政府眼高手低,一事無成。正因為當局無所作為,只懂吸引旅客,不懂增加配套,才會導致亂象叢生,中港矛盾愈演愈烈,個人遊政策成為眾矢之的。現屆政府看到問題的嚴重性,承諾研究調控旅客增長和旅客結構,其實,旅客本來不嫌多,只要盡快發展大嶼山,將旅客分流去新的購物點,問題便迎刃而解。相反,若大嶼山發展計劃繼續拖延下去,不管當局如何檢討個人遊,如何控制旅客人數,也無濟於事。

當然,前朝政府虛度光陰固然難辭其咎,而環保爭議亦是發展大嶼山一再拖延的主要原因。由於計劃涉及大量填海及興建多個人工島,環保爭議在所難免,尤其是在泛政治化的今天,弱勢政府要排除各種阻力,一點也不容易。早前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舉行首次會議,不少環保團體到場抗議,有團體更以守護「後花園」為由,強烈反對「掠奪式發展」大嶼山。在這種社會和政治氣氛下,當局能否力排萬難,將發展藍圖變成現實,將橋頭經濟變成推動香港發展的新動力,實在令人懷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近年香港發展遠遠落後於周邊地區,便是因為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白白浪費商機。事實擺在眼前,發展大嶼山一舉多得,既可增加住宅及商業設施,有助解決房屋問題,突破旅遊業發展樽頸,又可創造就業,刺激經濟,對社會各階層都有好處。要打造橋頭經濟,令大嶼山成為香港發展新的動力,不僅港府要拿出魄力,市民也要作出選擇。環保固然重要,發展亦不能忽視,兩者不能偏廢,問題是如何取得平衡而已。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