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接近全民就業,勞動力市場緊張,不少僱主慨嘆請人難,要求輸入外勞的呼聲日益高漲。但與此同時,勞工團體力指目前仍有不少工人無工做,強烈反對輸入外勞。究竟香港勞工夠不夠,應不應該輸入外勞,不僅引起各界爭議,也成為勞資矛盾的導火線。

為解決勞動市場尤其是建造業的勞工短缺問題,港府早前建議簡化和縮短現行外勞審批程序,並由建造業議會制訂「人力清單」,詳列各個工種缺人數目及工資狀況。負責把關的勞工顧問委員會昨日開會商討,建議成立專責小組,將外勞審批程序由目前最長十多個月縮短至六個月內完成。雖然港府多次強調輸入外勞必須符合不能影響本地工人就業、不能拉低本地工人工資、不能影響本地工人利益的「三不」前提,但這些措施要獲得勞工界認同,恐怕不樂觀。

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保障本地工人就業,政府責無旁貸,除非有充分的理據,否則輸入外勞必定引起勞工界反彈。擺在眼前的現實是,香港二月份失業率維持百分之三點一低位,而就業不足率更跌至百分之一點二,創九七年以來新低,不少行業面臨人手不足。尤其是港府加快興建房屋,加上大型基建進入高峰期,令建造業人手荒愈演愈烈。統計處數字顯示,去年第四季的建築地盤空缺突破一千三百個,當中單是公營地盤便超過一千個,填海工程淪為缺人重災區,空缺率近一成,機場及鐵路工程空缺率分別為百分之四點八及三點七,而且有進一步上升的趨勢,若不能在短期內填補人手,勢必拖累基建進度及質素,影響香港長遠發展。

事實上,輸入外勞並非新鮮事物,新加坡過去十年共輸入一百二十萬名外勞,突破人力資源限制,令新加坡成為亞洲四小龍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地方。然而,各處鄉村各處例,新加坡做得到的事情,不代表香港也做得到,自當局的簡化外勞審批建議提出以來,質疑聲音不絕於耳,有工會指部分僱主「出蠱惑」進行假招聘,人為製造勞工短缺假象,為輸入外勞提供理據。

勞資雙方各執一詞,港府官員束手無策,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早前在網誌大談星洲外勞的成功經驗,羨慕之情溢於言表。其實,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面對輸入外勞引發的勞資爭議,港府應該主動承擔責任,全面、深入地研究市場狀況,香港勞工是否足夠,應不應該輸入外勞,輸入多少,都要作出客觀評估,否則單憑建造業議會制訂的人力清單,根本無法服眾。

再說,部分行業出現人手荒,除了整體勞動力供應緊張之外,職位錯配也是原因之一,有人無工做,有工無人做,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因此,港府應該加強培訓及就業支援,輸入外勞只是最後的選擇。

無論如何,輸入外勞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話題,絕不能鹵莽行事,尤其是在民粹主義高漲的今天,更要三思而後行。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