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成立三十周年紀念會前天在北京舉行,習近平專發賀信,評價基金會「集善天下」,「為殘疾人謀福祉,為改善殘疾人生活狀況、推動社會文明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不過,對近三十年中國大事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基金會所集非一個「善」字所能概括,其引發的是是非非注定要讓史家記上一筆。

基金會成立時,神州改革開放大潮初起,全民經商成為風氣,基金會母體內很快誕生出一個名為「康華」的經營公司,鄧小平的公子鄧樸方任董事長,俞正聲曾短暫任過總經理,此一階段的康華被稱為「小康華」。至一九八七年康華更名為中國康華發展總公司時,因經營業務擴大和行政級別由司局級提升為部級,被稱為「大康華」。

無論是小康華、大康華,還是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管理人員是清一色的高官子弟或退居二線的高官,因此能量驚人,幾乎所有的經濟領域都能分一杯羹,康華下設各種公司對應國務院部委,「跑部錢進」,倒賣批文。憑藉與權力的緊密關聯,康華業績驚人,也招致國人憤怒。在一九八六年底和次年春的學潮中,學生們直接喊出了「打倒官倒」、「打倒康華」的口號。一九八八年九月,國務院清理整頓公司,康華首當其衝,鄧樸方及基金會遂隱至幕後。

學潮導致胡耀邦下台後,在「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名號下展開的權力爭奪幾經反覆,反對官商勾結的民間聲音持續高漲,終於醞釀出了八九風暴。此後,特權階層始於八十年代、以公司形式壟斷資源及其分配的行為並無收斂,反而愈演愈烈,成為今天所稱的「利益集團」一部分。

俞正聲前天亦出席紀念會,稱基金會「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了解了其寄生物的歷史以及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相信公眾對「不平凡」之語有自己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