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官僚辦事不力,基建工程頻頻超支,市民早已見怪不怪,但究竟超支到甚麼程度,浪費了多少公帑,許多人恐怕不甚了了。

不說不知道,一說嚇一跳,本報記者抽查現時仍未完工的政府大型基建發現,幾乎無一不超支,包括中環及灣仔繞道、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鐵沙中線及南港島線等等,造價分別較原預算高出三成至兩倍不等,合共涉資一千一百多億元,等同每名港人需額外支付一萬六千元,相當於二○一一財政年度房屋建設開支近五倍,不可謂不驚人。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項目絕大部分還未完成,意味着造價隨時可能進一步上漲。大型基建紛紛淪為大白象,工程開支成為無底洞,對公共財政造成重大壓力。

最可悲的是,昂貴未必等同優質,天價基建往往物非所值。以造價逾五十億元的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綜合大樓為例,簡直千瘡百孔,審計署年前審視兩幢大樓,共查出十六萬三千多項甩漏,被譏為「史上最貴豆腐渣」。再看醜聞不絕的香港電台,單是計劃興建一幢新大樓便耗資六十億元,比原先估計的十六億元造價超支逾兩倍,即使後來當局推出「減磅」方案,總開支仍達五十三億元,根本物非所值,難怪被立法會否決。

即使是規模不算太大的小蠔灣廚餘處理廠,造價亦由四年前的五億元大增至十五億三千萬元,前後相差逾兩倍。港府到底是如何估算基建成本,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有人質疑當局故意低估基建成本,引誘市民和立法會「落疊」後再申請增加撥款,絕非無的放矢。

追本溯源,基建嚴重超支,前朝政府可以說是始作俑者。當年曾蔭權爵士好大喜功,推出十大基建,可惜志大才疏,一味紙上談兵,直至政府換屆後才陸續動工,結果遷延時日導致成本大增。加上當初閉門造車,胡亂估算,嚴重超支不足為奇,現屆政府及納稅人只能被迫埋單。正如業界人士所說,部分工程難度高,超支情有可原,但整體超支如此嚴重,相信與大量工程同期進行有關。本港工程界承受力有限,大量基建同時上馬,成本必然節節上升。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根據外國經驗,政府推動大型基建,往往配合經濟周期,盡量爭取於經濟不景時啟動項目,既可節省成本,又可改善失業、刺激經濟,更可避免於經濟暢旺時推高工程費用。而港府恰恰相反,回歸後多年的工程開支一直維持每年約二百億元,近年卻持續飆升,一一至一二財政年度的工程開支是五百二十六億元,今年預料超過七百億元,與經濟表現背道而馳。

一日曝之,十日寒之。大型基建議而不決固然不好,但一窩蜂上馬也未必是好事,業界人士建議港府深入評估工程界的承受力,統籌不同部門的基建,避免同期推出太多工程,並非沒有道理,值得當局認真考慮。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