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報告千呼萬喚終於出爐。報告的結論雖已事先張揚,但得出這些結論的過程也非常重要,過程不但能反映小組的水平,也可凸顯政府對公共理財的掌握和管治哲學。

可惜,報告單在推算這一項已不合格。推算指香港會隨時變成像希臘般財困狀況的暗淡前景,完全是基於政府開支增長長期高於經濟增長的假設。當政府收入增長只是與經濟增長同步,香港將會在不久將來便要動用財政儲備來應付「結構性財赤」。這個假設本身已非常奇怪。政府開支長期被控制在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二十之內,為何突然將來會破戒呢?過去六、七年,香港政府開支增長較快,純粹是因為收入增長更厲害,連年錄得巨額盈餘,所以政府在民意壓力下要增加開支,還富於民。但若根據假設,收入已穩定下來,到底是基於甚麼理由,認為政府會無視巨額收入不再的情況,開支會繼續以過去數年的速度增長呢?

更費解的是,小組害怕「阻嚇力」不夠,在「現有服務水平」推算上再加數個不同「服務水平增長」推算,說明香港可能最快數年後便進入結構性財赤。所謂「服務水平增長」,是指像今年梁振英提出增加新福利項目般,令政府在教育、社福及衞生開支有所增加。問題來了,每年服務水平增長百分之二,其實是指政府每年都在原有的項目上,推出「新」項目增加約百分之二的開支。但要知道,一項政策醞釀討論經年,推出後還要檢討成效,並可能因與其他政策項目重疊而合併,請問有甚麼政府可連續二十八年推出一百億元的「新」項目,而且長年不變?這樣大大大有為的政府,用鍾樹根議員的說法,只是「子烏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