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兩會都被視為「新聞富礦」,各路媒體使出渾身解數,拚殺不止,希望能挖出獨家猛料。但實際上這些努力多屬白費工夫,因為兩會中凡對媒體開放的場合,絕大多數都事先有精心安排。

先說省一級的媒體開放。人大各代表團小組討論對外開放,因為省一級的主要領導多集中於此,所以各省宣傳部門的官員就格外緊張。為應對難纏的記者,宣傳官員往往兩會前就開始排查輿情,搜羅熱點,然後自己設問自己作答,並將問題和答案上交領導,請其圈出願意回答的問題。之後,宣傳官員便組織可以管控的媒體開會,一是分發提問資格和提問問題;二是千叮嚀萬囑咐,甚至下死命令,要求大家不得在分發的問題之外夾帶私貨,問一些敏感問題;三是苦口婆心交代注意事項,比如大家提問要踴躍,要裝出一副捨命提問的架勢,不要令別人看出事先有安排;再就是着裝要醒目要鮮艷,不要讓現場主持人找不到你。

香港記者和外媒記者了解了這些之後,一定會很灰心,每年來回辛苦跑會,不過是為兩會應個景,提供境外和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一點裝飾。實事求是地說,港媒和外媒記者就是個托兒,別看今年人大會議開幕前有港媒逼出了一句「你懂的」名言,那其實不過是官方事先安排的結果,港媒不經意間就當了一次兩會言論開放的托兒。

港媒和外媒當托兒,大多屬被動和不自覺,但香港左媒和內地媒體則是兩會主動的新聞托兒。總理記者會每次都開得鄭重其事,但其實,記者會最關鍵的把控人不是總理,而是現場的另外兩個人:一位是人大新聞局官員;一位是外交部新聞司官員。他們兩個,一個負責點國內媒體,另一個負責點境外媒體,哪家媒體會被點,具體要問甚麼,他們二位早就了然於胸。有他們二位在,記者會的一切都在掌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