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近十七年,最大的變化,就是她的經濟價值和國際平台價值愈來愈低,對中國現代化事業的貢獻愈來愈少。與此同時,她的政治麻煩愈來愈大,她的政治負能量愈來愈令北京心煩心憂,如此「剪刀差」形勢,朝廷怎麼能不對香港由青眼變白眼,政策愈收愈緊?

原本早已定好九月在香港舉辦的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最近朝廷突然通知香江府衙移師北京舉辦,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

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加入世貿,走向國際社會,北京也已成為「國際大都市」,完全有能力、有江湖地位舉辦所有級數的國際會議,香港在這方面已喪失優勢。當初,朝廷之所以決定亞太經合組織財長會議放在香港舉辦,完全是「給香港臉」,是朝廷的恩典。因為這些年來,北京非常清楚,香港的「國際大都市」地位已大大下降,許多跨國公司的總部已轉戰北京、上海、廣州等地,外國遊客也大幅度減少。朝廷想通過舉辦一些重要國際會議,給香港長長臉,以增其聲勢。

這當然是一片好意。然而,香港作為三十多年前就已名揚四海的「國際大都市」,當然至今也不缺乏名氣,因此,某些香港人並不覺得朝廷這個安排對香港有甚麼好處。特別是反對派,他們覺得該怎麼樣還是怎麼樣,為了「爭取真普選」,他們照樣向朝廷和香江府衙施壓,照樣緊鑼密鼓大搞「佔領中環」,而且想借國際會議壯大聲勢。對此,朝廷很是惱火,決不能讓反對派利用自己的善意「幹壞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