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統計資料顯示,香港每五人就有一人受情緒病困擾。上周五,一名疑患抑鬱症的十九歲IVE學生,因要排期一年輪候診症,最終未及看醫生已走上絕路,跳樓自殺身亡。由此可見,香港青年人的情緒病問題,已敲響了警號。除了西醫和心理醫生的治療之外,其實中醫在治療情緒病已有幾千年歷史,並有一套完善獨門而有效的治療方法。

筆者自2003年行醫以來,發現求診病人當中,不少患上隱蔽情緒病,嚴重影響生活、工作和精神狀態。當時我眼見愈來愈多香港人患上嚴重的情緒病,故在2009年放下工作,往北京攻讀醫學博士學位,主修中醫心理學,專門研究中醫如何透過中藥、針灸、古琴音樂等手段來治療情緒病,並將所學的知識和中醫理念應用在臨床治療。

壓力是源頭

在2012年,我曾醫治一個病人陳先生(化名)。他是典型香港都市人,長年承受工作壓力,因面對長時間的工作、緊迫的生活節奏,卻沒有適當緩解情緒和釋放壓力,最終令脾氣變差,容易對家人和同事發脾氣。他工作時亦因過度緊張,常常手震、心跳、多汗,也無法安然入睡,翌日朝早起床仍感到疲累,繼而影響另一天的工作表現,於是變得焦慮緊張,形成惡性循環。

他被失眠困擾多時,迫於無奈去看醫生,被診斷患上抑鬱症,需要服藥治療。過去兩年,他每晚需依賴安眠藥才能入睡。雖然藥物能暫時換來十小時的睡眠,但到了早上九時、十時也不願起床,上班時仍會出現手震、心跳快的情况。陳生到我診所求醫後,我主要採用「針灸、方藥、古琴音樂導引情緒」作為治療方法。

一般人認為針灸治療只是對治身體毛病,是物理刺激過程,但其實針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心身調節過程,正確的言語暗示均可對針灸提高療效,在針灸時,我同時播放古琴音樂導引患者入靜,並將經絡傳感循行順序告訴患者,並囑其感知。這種具備言語暗示的心理治療,會對患者產生良性的心理暗示。

經過半年治療之後,陳生的病况出現明顯的改善,心跳、手震徵狀减輕,每朝能準時起床上班而不再賴床,待人接物變得和善有禮,面上亦多了笑容,最難得的是消除了胃脹,令胃口大增。最令陳生感到欣喜的是,困擾多年的失眠問題亦得以解決,現已無需服食安眠藥入睡,晚上睡眠質素亦有所提高,而他服食治療抑鬱症的西藥用量亦大大縮减。從陳生身上可以看到,中醫心理治療「中藥處方、針灸、古琴音樂」對情緒病的治療優勢和成效。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