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會議開幕。政協主席俞正聲說,在政協會議和活動中,要始終堅持不打棍子、不扣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鼓勵尖銳而不極端的批評,讓委員「願講話、敢講話、講實話」。

這話說得很漂亮,但細究起來,卻是說易行難。首先,如何區分批評何為「尖銳」,何為「極端」,界定兩種批評的標準、原則是甚麼?其次,「三不」方針靠甚麼監督和落實?再次,即使委員願意開口說話,他們所說的就一定是實話、真話嗎?

有趣的是,《人民日報》日前發表微評為兩會開幕造勢,呼籲代表委員勇於發言,並表示「你沉默,就是人民失語;你認真,民主才能運轉起來」。話音未落,政協委員、前央視名嘴崔永元卻回應吐槽:「說得很中聽。我們敢發言,你敢發布嗎?」

崔永元算是點中了《人民日報》的死穴。兩會期間,代表委員如何發聲,敢不敢發聲,衡量的標準或前提必須是,這些聲音能否準確無誤地傳遞到人民耳朵裏。既然代表委員們是代表人民來參政議政,人民當然有理由知道他們說了甚麼、做了甚麼。而只有人民知道了這些,人民才會依靠監督機制,對敢於發聲的代表委員進行有效保護。現在的問題在於:第一,代表委員如何發聲,人民不能有效完全了解。其二,人民對人大政協的監督機制嚴重不健全、不完善,有效保護根本談不上。第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本身產生的過程,就是官方指定的結果,根本就不具備應有的「人民性」;既無「人民性」,說再多的真話實話,也是廢話,也是他們為自己代言。

人大代表七成是各級黨政官員,剩下的三成大半又是國企老闆。至於政協,則非富即貴,「老闆多、明星多、冠軍多」。人大和政協開兩會,其實就是開「官商大會」,官商聯誼之時,他們又能說甚麼真話實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