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出爐,坊間噓聲四起。過去多年的「派糖」措施都被削減,其中沒有了電費扣減,令低收入但非公屋戶家庭的唯一直接寬免也被取消,自然惹來反彈。中產也多表不滿,如差餉減免大幅減少,認為是對中產的「支援不足」。不過,上述的只是今次預算案輿論的枝節,財政司司長今年主導的是「結構性財赤」這場好戲。由預算案公布前發放的消息到公布後所有回應媒體的口徑,都在借用「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本周公開的報告,指香港的開支增幅若繼續像過去數年般遠超收入增長,那政府將很快出現財赤,而現時那七千多億元的財政儲備亦會很快花光。

不知是否傳媒喜歡把特首的「大有為」施政報告與謹慎的預算案對立,很多評論員都跟着財爺的節拍起舞,大談港府要「居安思危」、「開源節流」,不能先使未來錢。這些口號聽起來很入耳,令市民覺得政府好像很負責任。很可惜,香港評論員大多不喜深入研究,於是年復年地被政府的數字把戲玩弄於股掌中。

單看今年度的預算,已經對財爺的危言聳聽感到無比懷疑。根據修訂預算,這個財政年度的盈餘是一百二十億元,這已經比原先四十九億元的赤字低估了一百六十九億。大家要知道,這一百二十億元的盈餘,是已經計算了今年達三百三十億元的紓困措施和總數達四百億元的基金注資,若然沒有這兩部分特殊開支,今年度的政府盈餘會達八百五十億元!當政府不計特殊開支居然會錄得如此巨額的盈餘,而過去多年都是出現類似的「低估高收」現象,我們如何會相信所謂「結構性赤字」的恫嚇呢?香港根本沒有「結構性赤字」,卻只有不理民間疾苦、結構性玩弄財政數字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