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遇襲,官方信誓旦旦要「全力緝兇」,一般人則看淡。原因是香港破案率雖高(警方報告稱二○一○年嚴重刑事破案率超過九成),但涉及傷害新聞工作者、政治評論人的案件,破案率便低到近乎零。

這種近乎零的破案率,幾乎可視為「傳統」。從一九五二年反毛作家陳寒波被槍殺於黃大仙開始,到劉進圖案為止,中間有一九五三年堅持出版政治色彩濃厚的《公教報》、《時代學生報》之天主教神職人員程野聲、魏蘊輝在灣仔煉靈堂被刀刺棍擊;一九六七年商台名嘴林彬被燒死;近期的梁天偉、鄭經翰被斬傷,以至《陽光時務週刊》創辦人陳平遇襲、報社東主座駕被截,車身遭錘擊等等,案件發生率愈來愈頻密,破案率則低到六十年如故。

此中原因當然耐人尋味,有些情況也不難理解。就如林彬案,有人說兇手去了澳洲,也有人說回了大陸老家,也許各奔前程亦說不定。假如有一天他們突然出現在香港,並且承認人確是他們燒死,但他們是奉鬥爭港英組織之令行事的,甚至說出給命令的人是誰,這一來,特區政府肯定尷尬之至:當他們是「除奸英雄」,還是殺人兇手?

普通刑事案懸紅是有用的,但這類特殊案件可能涉及信仰、理念以至組織的強大壓力,破案就難得多。甚至像上述的林彬案,會被認為不破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