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歉動議,反對派與建制派經過一番唇槍舌劍,達成罕見的一致,最終百分之百高票通過。

不錯,本欄並沒有「馮京」當「馬涼」,更沒有「致辭」變「辭職」,想說的是,當局與其勉強維持傳統,年年致謝動議,歲歲自取其辱,不如將致謝改為致歉,一字之改,反映政府由高高在上的主人變成公僕,市民就算對施政報告有一萬個不滿意,但既然政府如此謙虛,也會放其一馬。

封建社會官民不平等,端的是皇恩浩蕩,雨露均施,老百姓必須感恩戴德,哪怕是被皇上抄家殺頭,還要跪拜天恩呢,簡直愚不可及。而在殖民地時代,港督代表英女王管治香港,施政報告同樣有如施恩報告,當時的立法局通過致謝動議,不足為奇。

然而回歸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理論上低低在下的市民翻身做了主人,而一向高高在上的港府變成僕人,施政報告成為當局應有之責,做得好,是本分;做不好,要批評、要打屁股,哪有不論表現優劣都要致謝的道理呢?

可能有人說,香港五十年不變啊,所以致謝動議的傳統要保留。其實,傳統未必最好,更未必要保留,過去女人裹小腳,男人留豬尾巴,不都廢除了嗎?致謝動議是封建傳統,是殖民地殘留,不是甚麼好東西,還是盡早丟掉的好。

時移世易,老一套行不通了。如今立法會都是選出來的,尋常一個立法會議員,其認受性比任何一個官員都高,不拍桌子掟雞蛋餵你食蕉已算客氣,怎麼可能對特首恭敬有加,又怎麼可能對施政報告表示感謝?所以,每年一度的致謝辯論成為議員羞辱港府、批評施政報告的良機,反對派固然說得一無是處,建制派也是夾槍帶棒,冷嘲熱諷,以致致謝動議辯論淪為港府的精神折磨。

如果真有一天,致謝動議取消了,對港府而言簡直如獲大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