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說過:「形式主義害死人,它是一種幼稚的、低級的、庸俗的、不用腦筋的東西。」今日香港,立法會依然保留施政報告致謝動議的做法,便是形式主義的典型例子,不僅幼稚低級庸俗,而且添煩添亂。

立法會昨日起一連三日辯論施政報告致謝動議,議員們唇槍舌劍,雄辯滔滔,無不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姿態,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場辯論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因為不管怎麼樣,在分組點票之下,致謝動議最終都難逃被否決的命運。立法會年復一年討論這種毫無意義的動議,根本就是浪費時間,浪費公帑。

可以見到,香港回歸以來,三位特首先後發表了十七份施政報告,當中絕大部分不獲立法會致謝,真是情何以堪。說穿了,致謝動議徒具形式,沒有任何法律效力和實際作用,通過與否都沒有甚麼分別,充其量只能讓議員做做騷、表達政治立場而已。有人算過一筆帳,立法會每日運作約需八十萬元,意味着三日致謝騷最少要花費二百四十萬元公帑,如此勞民傷財討論致謝動議,是否值得呢?

追本溯源,施政報告致謝動議沿襲自港英時期,是一項具濃厚殖民地色彩的禮節性慣例:港府發表施政報告,立法會行禮如儀,表示感謝,頗有「皇恩浩蕩」的意味。諷刺的是,回歸前毫無懸念的致謝動議,回歸後幾乎年年被否決,兩者根本無法相提並論。橘越淮而枳,港府強勢管治一去不返,立法會逐漸淪為政客吵鬧做騷的場所,原本藉以鞏固施政權威的致謝動議,也隨之變成議員羞辱官員的舞台,反過來打擊港府威信。此情此景,既令人唏噓,也令人質疑這項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傳統是否還有保留的必要。

正如我們過往指出,群眾眼睛是雪亮的,要衡量施政報告是否值得致謝,大可參考民調結果,毋須立法會議員代勞。再說,港府官員作為公僕,發表施政報告,為市民服務,乃分內職責,根本不用致謝。就好比傭人拿主人的錢去買菜,難道主人還得千恩萬謝嗎?

今日香港,問題多多,千頭萬緒,貧富懸殊日益嚴重,深層次矛盾不斷惡化,急待當局處理的事情多的是,立法會放下正經事不做,反而浪費時間表演這種既無聊又沒有意義的致謝騷,可謂本末倒置。而港府任憑政客羞辱,依然甘之如飴,從來沒有考慮取消致謝動議,導致管治威信不斷受到打擊,更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事實上,香港回歸以來不斷沉淪,正是因為行政立法互相扯皮,不斷內鬥內耗,搞到社會永無寧日,經濟停滯不前,民生每況愈下。對此,港府與立法會何時才肯深刻檢討呢?

說到底,施政不是施恩,何須議會致謝。對於這場年年如是、千篇一律的致謝騷,市民早已感到煩厭,立法會議員與其再花時間辯論致謝動議,倒不如盡早將這項不合時宜的舊習掃進歷史的垃圾堆。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