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狹人稠,公共空間擠迫,現屆政府千方百計解決土地荒,可惜事倍功半。施政報告舊事重提,建議發展地下空間,在市區四個地區展開先導研究計劃,預計三年後完成。當局寸土必爭,多管齊下,向地下發展本來不失為可行方向,問題是當局經常虎頭蛇尾,今次會不會又是紙上談兵,尚待觀察。

從已披露的資料顯示,擬發展的地下空間面積逾七十公頃,四個地點包括金鐘/灣仔、銅鑼灣、跑馬地及尖沙咀西,均屬舊發展區。其中以銅鑼灣規模最大,涵蓋政府大球場及區內多個私人會所用地,面積達十九公頃。一旦計劃落實,可望為這四個地區提供額外的商業及公共設施用地,除了帶來新商機,亦有助紓緩地面擠迫。

其實,發展地下空間並非新思維,數年前已有人建議在尖沙咀露天廣場興建地下購物城,再接駁全球首條海底行人隧道至中區,成為吸引遊客的新地標。而前朝政府亦曾計劃在銅鑼灣興建隧道,由維多利亞公園直達跑馬地,並把新增土地打造為購物街,以改善人車爭路及路邊空氣質素。可惜研究復研究,諮詢復諮詢,計劃先是縮小至一條闊僅三米的行人隧道,完全不符發展地下空間原意,後來甚至束之高閣,不了了之。

事實上,全球各地大城市都積極發展地下空間。日本東京火車站前的八重洲地下街面積超過十萬平方米;加拿大蒙特利爾市中心的地下城,由三十二公里長的隧道組成寫字樓、酒店、商店和地鐵站,每日人流量達五十萬人次;新加坡更是早已推動地下空間發展計劃,把部分公共設施及交通系統轉入地下,同時提供休閒設施,去年還研究制訂地下發展總藍圖;甚至連澳門亦有意發展地下空間。今次港府舊事重提,雖然姍姍來遲,但總算有個目標,關鍵是說做就要做,不要再拖拖拉拉。

眾所周知,相對於填海和開發鄉郊土地,經常遇到保育團體和不同持份者反對,發展地下空間不涉改變地面土地用途,以及環境保育等問題,阻力較小,而且所取得的土地多數集中在市區黃金地段,名副其實寸金尺土,除了提高土地再生價值,擴大公共空間,更可望成為庫房創收新來源,可謂一舉數得。

再說,隨着旅客人數不斷上升,當局再不想辦法增加商業等設施,遲早逼爆香港。當局預計二○一七年訪港旅客人次將達七千萬,二○二三年更突破一億人次,奈何現時旅遊設施嚴重不足,景點貧乏,購物區擠滿內地旅客,激化中港矛盾,日後旅客持續增長,只會更加混亂。發展地下空間,有助疏導人流,解決目前購物點過於集中而產生的問題,值得積極考慮。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回歸後港府一直在蹉跎歲月,虛耗光陰,導致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現屆政府有意撥亂反正,適度有為,包括重提發展地下空間,無疑值得肯定,最重要坐言起行,不要坐而論道。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