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馬年,連日來多個政黨和團體分別上街請願,質疑施政報告偏重扶助基層,未能回應中產訴求,要求本月底發表的財政預算案照顧中產需要,推出紓困措施。面對各界的訴求,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到底是從善如流,還是繼續以審慎理財作藉口,漠視民生疾苦,只能拭目以待。

各界敦促當局推出惠民紓困措施,並非無的放矢。上月中發表的施政報告,在扶貧助弱安老和教育等方面推出大手筆的措施,每年增加逾百億元經常性開支,受到市民普遍支持。然而,曾俊華一方面表示配合施政報告提供所需資源,另一方面卻危言聳聽,揚言公共開支增長過快,財政儲備終有一日會耗盡,到時將要加稅或發債度日。正是基於這種守財奴式的理財哲學,當局近日不斷放風,指預算案可能「減甜」,退稅、寬免差餉、電費補貼,以至公屋戶減租等慣常紓困措施將會縮水,甚至取消。

也許「狼來了」的把戲被揭穿,曾俊華近日才稍為改變口風,強調有足夠財力承擔新開支,只要公共財政維持穩定,就毋須開徵新稅云云。曾俊華前言不對後語,既顯示其邏輯混亂,亦顯示其無知兼涼薄。

眾所周知,前朝政府一事無成,以致深層次矛盾及貧富差距不斷惡化,現屆政府要撥亂反正,難免要加大公帑投放。其實,只要用得其所,適當增加經常性開支,以港府豐厚的家底而言仍是綽綽有餘。單以七千億元財政儲備計算,就算經濟出現最極端情況,仍然足以應付二十多個月的公共開支,何況還有存放於外匯基金的六千億元投資回報可以隨時動用。再說,最極端情況根本不會出現,隨着經濟持續增長,稅收將會水漲船高,曾俊華年年預算赤字,結果年年出現大量盈餘,就是最佳證明。

從長遠及整體角度看,扶貧紓困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投資,今天的支出將會換來明天的回報,相反,一味守着儲備而不懂得投資,終有坐吃山崩的一天,這才是最大的危機。

不患寡而患不均,施政報告着力扶助基層和安老,這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向交稅多、福利少的中產階層被忽略,難免有怨言,他們轉而把希望寄託於預算案,可謂人之常情。實際上,不少中產人士收入與生活質素不相稱,供樓、子女教育和交稅等沉重負擔,早已把他們壓得透不過氣,預算案補施政報告不足,回應中產訴求也是應有之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中產。無疑,搞好經濟,提升教育質素,是推動中產向上流動的根本之道。可惜說易行難,本港經濟結構日益單調,在金融獨大的情況下,根本沒有多少機會可以向上流動,反而愈來愈多中產人士向下流動,以致「M型社會」的現象愈來愈嚴重。

無論如何,新年總會有新希望,即將發表的預算案能不能為中產人士帶來希望,視乎曾俊華能不能順應民意,改變守財奴作風,作出應有的承擔。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