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曉樂報道】今屆立法會任期過了短短十五個月,即發生最少四次流會鬧劇,包括上月二十一日的房屋事務委員會,二十多名委員竟只有四人準時現身開會,這股流會歪風去年更由立法會蔓延至區議會,浪費大量公帑及寶貴的議會時間。據本報統計,去年多區區議會的大會及轄下委員會,最少出現九次流會,肇事起因可謂五花八門,由政治以至民生議題也有,包括免費電視發牌風波、擴建堆填區,以至巴士路線重組及覓地建屋計劃等,都是黨派之爭惹禍,其中建制派與泛民議員數目相若的葵青區議會就成為流會「重災區」,過去一年至少六度流會。有學者建議引用懲罰制度,扣減缺席率過高的區議員薪酬。

葵青區議會淪為流會「重災區」之一,敲響當區議員是否認真履行公職及盡責的警鐘。

過去一年部分區議會流會事件

全港十八區區議會的大會及轄下委員會,平均每兩個月開會一次,其中委員會議員可自由選擇,會議法定人數為全體委員一半。本報翻查各區區會過去一年的開會情況,發現至少有九次會議曾因開會法定人數不足而流會,有些即時宣布休會,有些臨時改作無法律效力的座談會繼續討論,當中「重災區」為葵青區會,其大會曾於去年五月和十一月,因討論標準工時和免費電視風波等全港性議題而流會,另有四次討論地區民生議題的委員會會議,最終也難逃流會厄運。

討論變嗌交 拗完就走

由鄉事派與建制派佔優的屯門區議會,其大會也曾經流會,原因是支持與反對擴建屯門堆填區的陣營在會上爆發罵戰,雙方先後有人拉隊離席抗議,導致出席人數不足而流會。南區區議會和沙田區議會轄下的委員會,也曾分別因不滿政府官員答覆或區內的黨派之爭,雙方意見不合,有人憤然離場,繼而引發流會。

有葵青區的泛民議員批評,該區建制派面對具爭議性的動議或修訂時,動輒拉隊離場逃避表態,因而引發流會,但亦有該區的建制派議員指出,泛民經常將不屬地區議題的政治事件放上區議會討論,並透過拉布博取傳媒報道,才是該區多次流會的主因。

身兼立法會議員的葵青區議員麥美娟承認,近年區議會有「立法會化」的趨勢,部分會議及議員「討論變嗌交」,「拗完勞氣就走」,呼籲不同黨派議員理性討論問題,不要意氣用事,負責主持會議的議員在編排議程時,亦應預早「摸底」及預留足夠時間予不同黨派議員發表意見,以免因任何一方覺得不公而拉隊離席抗議。

倡設機制 缺席扣人工

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鍾劍華指出,葵青區會一年有六次流會明顯偏多,質疑由於公眾對於區議會工作的關注不多,令部分議員以為可以「側側膊唔多覺」,建議設立機制增加區議員對公眾的問責性,例如缺席會議達到某個比例即可被扣人工。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