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小巴業常慨嘆經營困難,嘆得哀怨纏綿,似乎旁人也該與他們同聲一哭。單從表面數字看來,小巴的經營其實並不困難,他們平均每日載客量大約仍有一百五十萬人次,跟過去兩、三年比較,客量並無減少。

乘客量既不減,業界的經營環境何以如此艱難?據說主因是司機不足,一位小巴經營者透露,他旗下的司機平均年齡是六十歲,根本找不到年輕一輩入行,因為目前綠色小巴司機平均月入是一萬元以下,但大巴或的士從業員動輒有萬多元,部分勤奮、拚搏的,更可達二萬元以上。筆者認識一些旅遊巴司機,月入竟高達四萬元。因為近年香港遊客眾多,內地人更是蜂擁而至,在旅遊巴上賣礦泉水、紀念品的收入甚是可觀,遠超正職所得,既是如此,又有誰會去當收入微薄的小巴司機呢?

小巴業界想增加司機收入,着實苦無對策,所以近日頻頻要求政府放寬每輛車十六個座位的限制,他們要求短期內放寬至二十座,長遠而言,更要求放寬到二十四座。政府對此態度冷漠,甚至明確表示反對。對政府的做法,筆者深以為然,小巴司機收入微薄固然值得同情,但畢竟在香港的長遠規劃中,小巴的重要性是應該漸次下調,而不是讓它再度膨脹。本港的路面擠迫,根本不適宜太多小型公共運輸工具行走,故小巴只能繼續當配角。小巴只能當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