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拖再拖,赤鱲角機場第三條跑道動工無期,後遺症開始浮現,港府官員承認,即使增建泊位和加密航班升降量,機場容量將於明年飽和。換言之,基建工程不配合,就算未來航空客貨運量持續增長,香港也難以得益,要推動經濟增長,把產業做大做闊談何容易。

按機管局原來規劃,第三條跑道應在今年內動工,二○二二年落成,到時機場每小時可處理航機起降量一百零二架次,足以應付直至二○三○年或以後的預測航空增長需求,估計可帶來約九千億元經濟效益,鞏固香港作為區內重要航空樞紐地位。可惜這幅美麗遠景停留在紙上談兵階段,當局最快今年第三季才完成環境評估,就算一切順利,也要到十年後才能啟用,起碼較原定時間延遲一年,倘若稍有差池,導致工程受阻,第三條跑道將會無限期拖延下去。

航空業是香港物流業與旅遊業兩大產業支柱的基石,沒有不斷提升容量設施的機場配合,根本無法提升長遠競爭優勢。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由明年機場容納量開始飽和到第三條跑道建成的七、八年過渡期內,港府有甚麼應變方案保持競爭力,避免持續增長的航空客貨運量肥水流向別人田?

環顧香港兩個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和上海,早已擁有第三條跑道,而本港周邊地區尚有深圳、澳門、珠海和廣州四個機場,完全有能力發揮分流作用,搶吃香港的航空大餅,最怕競爭力此消彼長,拖到第三條跑道建成之日已經錯失機遇,龐大的客貨運商機一去不回頭,機場擴建淪為「大白象」工程。

第三條跑道一直議而不決,除了工程規模浩大,建造成本高達一千三百多億元,還需要填海一百六十五公頃,被指影響海洋生態,落成之後航機升降量大增,也產生空氣污染和噪音問題,環保團體早已提出保育和碳排放量等議題,當局只能步步為營,日後環評報告能否過關,不致遭受司法覆核挑戰,尚屬未知之數,令人擔心隨時重蹈港珠澳大橋工程覆轍。再說,本港建造業面對勞力不足問題,輸入外勞說易行難,亦成為影響第三條跑道工程進度的不利因素。

前人種禍,後人遭殃。前朝政府不作為,當年坐視機場容量日漸飽和,遲遲不拍板落實興建第三條跑道大計,貽誤擴建先機。事實上,前特首曾蔭權爵士好大喜功,○七年推出十大基建項目,不但未有將急需興建的第三條跑道列入項目名單,其他多項基建,不是動工期一延再延,就是落實無期,例如河套區發展和港深西部快速軌道,至今仍止於研究規劃階段,其他工程屢見超支,須追加撥款,最高幅度達八成。基建工程蝸行,以致造價飆升,浪費納稅人血汗錢。

機場第三條跑道攸關香港綜合競爭力,不容再拖,否則只會把航空業擴展帶來的經濟紅利拱手相讓予對手。香港大型基建拖拖拉拉,固有優勢不斷喪失,最終難逃邊緣化命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