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常稱旅客為「財神爺」,但大家有否想過,一旦太多財神爺上門,香港未必有能力接待?港府日前發表報告,推測二○一七年全年訪港旅客達七千萬人次,二○二三年更會突破一億大關,對本港接待能力構成巨大壓力,尤其是酒店房間供應緊絀,問題更是迫在眉睫。

其實,酒店房間長期供不應求,早已不是甚麼新聞,這究竟是甚麼原因呢?答案不是土地不夠,而是港府規劃不善。沒錯,香港房屋問題日益惡化,要騰出土地興建酒店確實不易,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改建工廈便是其中一途。全港有超過一千幢工廈,其中不少已空置或長期使用率偏低,如果當局規劃周詳,因勢利導,鼓勵工廈業主補地價改建酒店,即使是其中一成,已可以解決許多問題。事實上,不少業主確實有意改變工廈用途,奈何往往因為港府開出的補價金額過高,令人望而卻步。

補價爭議成為工廈改建酒店絆腳石,港府心知肚明,所以今年施政報告才會提出成立仲裁機制。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昨日亦不得不承認,過去曾有業主申請將整幢工廈改建為酒店,但未能跟政府達成補地價協議,希望仲裁機制今年中推行後,可以改善情況云云。問題是,仲裁機制如何公平公正也好,終須按市場規律辦事,在現時地價租金高不可攀的情況下,補價金額恐怕降不到哪裏去。當局一邊鼓勵工廈改建酒店,一邊補價高昂令人卻步,這不是自相矛盾嗎?難怪有人質疑,所謂的仲裁機制,姿勢大於實際,當局把釐定補地價標準的責任卸給仲裁機構,無非為了自己不用上身。怕只怕,港府一味卸責,問題依然解決不了,結果還是瞎折騰。

說到底,酒店房間長期供應緊張,根本就是港府高地價政策的後遺症。麵粉這麼貴,試問麵包能便宜到哪裏去?今時今日,各行各業都因高地價、高樓價、高租金而經營困難,若說稍有不同,就是酒店與旅遊業息息相關,酒店房間緊絀等於將財神拒之門外,蒙受損失的不只是個別行業,而是整個社會。不可不知,近年不少內地旅客因本港酒店房間供不應求,租金高昂,索性縮短行程,或選擇在深圳等地住宿。更嚴重的是,酒店房間長期不足,導致無牌賓館如雨後春筍,成行成市,可謂危機四伏,亂象叢生。

其實,本港旅遊配套設施不足,急需增加的又何止酒店房間?近年訪港旅客持續上升,香港配套設施卻沒有相應增加,接待沒有相應提升,以致過境口岸、交通工具、旅遊景點及購物商場都出現人滿之患,中港兩地居民摩擦日增,矛盾日益嚴重,禍源就在於此。港府聲稱縱使訪港旅客不斷上升,交通、口岸、景點等配套也足以應付,根本是自欺欺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旅遊業是本港經濟支柱之一,配套不足等於有錢也不能賺,港府必須盡快設法解決,而不是坐而論道,一味等運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