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周三發表,市民究竟有甚麼期盼呢?又有甚麼訴求呢?有項調查顯示,受訪者最關注的議題均與民生有關,政治議題則三甲不入。悠悠萬事,民生為大,不管政改問題炒得如何熱火朝天,不管政治爭拗如何沒完沒了,經濟及民生問題仍是壓倒一切的關注焦點。

九龍社團聯會就市民對施政報告期望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市民首要關注「民生及福利」,佔整體受訪者三分之一;其次是關注「房屋政策」,比例更由去年的兩成半升至今年的三成;第三位則是「經濟及就業」。至於近日熱炒的政制及基本法問題,不僅三甲不入,而且關注人數比例不到一成,與市民對民生的高度關切形成強烈對比。

民調結果並不令人意外。說到底,政治不能當飯吃,有些政客整天吵吵鬧鬧,致使社會內耗,施政空轉,經濟停滯,民生凋敝,縱使日後真的能夠實現普選,也未必是好事。例如泰國早就實現所謂民主,結果卻是示威不斷,永無寧日,這種民主又有甚麼意義呢?事實上,香港在沒完沒了的政治爭拗中已浪費了太多時間,尤其是某些政客唯恐天下不亂,終日無事生非,興風作浪,市民早已感到厭倦。日前元旦遊行人數劇減,場面冷清,就是一面鏡子。

港府高官以吃飯比喻政改,說各人口味不同,最重要是「有飯開」。其實,要確保「有飯開」,首先就要搞好經濟及民生,否則說甚麼都是假的。回歸前,香港談不上民主,更遑論普選,但經濟欣欣向榮,民生安定;回歸後,香港政治開放,政改邁步,反而經濟不振,民生凋敝。究其原因,不就是香港經過十六年的漫長政治爭拗,已由一個經濟城市變成政治城市,由一個寧靜之都變成騷動之都。

當然,香港經濟停滯不前,民生不斷惡化,政客搞事固然是主要原因,而港府無能同樣難辭其咎。歷屆港府施政窩囊,管治無方,香港回歸後不是「明天會更好」,而是一天比一天差。尤其前特首曾蔭權爵士禍港七年,導致貧富懸殊惡化,樓價租金瘋漲,基層貧無立錐之地,中產上流階梯斷絕。今日市民首重民生福利與房屋問題,就是拜前朝政府一事無成所賜。

歸根究柢,解決經濟與民生問題是當務之急,連日來政黨及團體紛紛對施政報告提出各種訴求,有期望處理扶貧、安老及青少年發展問題;有要求交代覓地建屋及研究全民退休保障的進度;有促請支持發展高增值製造業;有希望興建更多醫院。訴求不一,目標相同,都是希望改善經濟與民生,讓市民能夠安居樂業,怕只怕港府又是裝聾扮啞,虛應民意。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古時的父母官尚且懂得勤政愛民,心繫百姓,從風吹竹喧聯想到民間疾苦。今日添馬艦「門常開」雖無風吹竹喧之聲,但民調結果與政黨訴求實實在在反映民間疾苦聲,當局聽到了嗎?又如何回應呢?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