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貧困地區教育落後,學童長途跋涉、翻山越嶺上學的情景屢見不鮮,想不到號稱國際都會的香港也有這一幕,叫人情何以堪。前朝曾蔭權政府對內地孕婦來港產子大開方便之門,導致雙非問題尾大不掉,加上教育當局對跨境學童問題應對失措,以致亂象叢生,怨聲載道。最荒謬的是,部分跨境學童竟被安排到東涌等地區上學,簡直與「流放」無異。

教育局昨日公布新一年度小學統一派位選校名單,為了紓緩跨境學童激增對北區小學帶來的沉重壓力,當局首次在名單內新增「跨境學童專用校網」,整合八個校網的剩餘學額,部分跨境學童將被派往黃大仙、馬鞍山、東涌等遠離邊境的地區,小小年紀舟車勞頓、長途跋涉上學,其苦況可想而知!

最難堪的是,即使學生獲派鄰近邊境的學校,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選校名單顯示,為了接收激增的跨境學童,屯門及元朗區下學年需要增開七十班小一,當中元朗區更有三間小學由五班小一增至九班,搞得校方手忙腳亂,叫苦連天,即使能夠增聘教師,校舍等硬件設施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跟上,教學水平不受影響才怪。難怪有本地家長組織去信教育局,揚言「我們憤怒了」,要求當局撤回跨境學童專用校網,優先照顧原區學童。

跨境學童問題惡化,前朝政府固然是始作俑者,現屆政府也不是沒有責任。新推出的跨境學童專用校網未見其利,只見其弊,紓緩北區學位短缺作用不大,反而招惹「流放學生、歧視雙非」的質疑。港府期望藉此分流跨境學童,平息本地家長不滿,到頭來卻是兩邊不討好,甚麼問題都沒有解決。

最諷刺的是,教育局扭盡六壬編制跨境校網,總共也只能提供三千一百多個學額,相對於下學年至少有三千九百名跨境學童升讀小一,依然供不應求。

其實,設立跨境學童專用校網也好,增加學額也好,都只是權宜之計,不能解決根本問題。正如我們多次指出,隨着愈來愈多雙非學童回流就學,小一學位緊張的問題早就可以預見,港府一味見招拆招、小修小補,根本無濟於事。說到底,雙非學童既已擁有港人身份,港府便有責任解決他們的教育問題,而要徹底及長遠化解危機,最佳辦法就是在內地開辦港式學校,鼓勵雙非學童在內地就學。

可惜言者諄諄,聽者藐藐,港府平時不燒香,臨急抱佛腳,偏要等到跨境學童大軍殺到才狼狽應對,結果怎能不亂?又怎能不引起怨聲載道?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雙非問題後患無窮,眼前的跨境學童亂象只是一個序幕而已。本港出生的雙非嬰兒於二○一一年創出三萬五千多人新高,意味雙非小一學童人數將於兩年後進入高峰,以當中一半回流香港上學推算,便比今年的總數激增逾三倍,港府再不未雨綢繆,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更大的混亂與麻煩恐怕還在後頭。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