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古有「玉石相似而異類」之說,玉與石貌似而質異,差天共地。人們往往因被表象迷惑上當受騙而後悔不已,故此冒牌貨尤其讓人深惡痛絕。

偽劣商品稍加留意就能辨別,相比之下,形而上的「公信力」要辨別真偽,只能靠時間驗證。然而,只要是冒牌貨,始終會露餡。上得山多終遇虎,呃得人多終爆煲,一向自詡「公信第一」的《明報》,公信力已徹底破產。中文大學公布本地新聞機構公信力調查結果,《明報》排名下跌,惟有認衰自己搣星,將報頭「報網一體 公信第一」的字樣除去。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大師雋語」一點沒講錯到。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一份報紙自認「公信第一」,本身已經是肉麻當有趣,更何況《明報》誤報錯報醜聞鑊鑊新鮮鑊鑊甘,沒有最誇張,只有更誇張。把特首「致辭」說成「辭職」;坐在編輯房居然有本事做「現場直播」,把碧咸從巴士上踢出一球,講成他邊踢波邊衝向人群;每年需刊登「更正與澄清」的新聞,動輒超過一百次,這份屢錯屢犯的報紙將「公信第一」置於報頭,無異於自取其辱。

賣玉讚玉靚無可厚非,前提是要賣貨真價實的真玉,如果石頭充美玉,豈能不穿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