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傳媒界最大笑料就是《明報》自拆招牌,忍痛將報頭上「公信第一」的字眼去掉了。該報在聲明中稱,鑑於中大一份調查指該報公信力評分下跌,故報頭要作相應修改。這讓人想起一則笑話。

從前有個財主兒子,識不了幾個大字卻自吹知識分子,常鬧笑話出醜。有次出門在外,天落大雨,偏偏錢用光了無錢買傘,於是寫信向家中求援,大意是:「天下大雨,無錢買傘,有傘帶傘來,沒傘帶錢來買傘。」父母接信後以為兒子在外鬧出人命大案,哭作一團,慌忙籌錢為兒子贖命,結果到兒子住的地方一看,啥事都沒有,氣得父母差一點暈倒。原來,信是這麼寫的:「天下大兩,無錢買命,有命帶命來,無命帶錢來買命。」

一句話,這個自命不凡的傢伙其實肚無墨水,是錯別字大王。而自認「知識分子報紙」、「公信第一」的《明報》,與笑話中的主人翁不是有驚人相似之處嗎?

說起《明報》的錯別字笑話,簡直數不勝數。去年十月一日,該報即時新聞網站報道特首梁振英將「辭職」,一時間搞到全城錯愕,以為該報有甚麼獨家堅料,到頭來卻是一場烏龍大笑話,原來是該報寫錯字,將特首「致辭」寫成「辭職」,一字之差,謬以千里,與上述「傘、命」、「雨、兩」不分不相伯仲。

事實上,《明報》新聞錯漏百出,以致該報近年推出的「更正與澄清」欄目,每年動輒逾百宗,去年便有八十四宗,其中七十六宗要向讀者或涉事人「致歉」。這麼一份報紙,居然敢將「公信第一」的字眼印在報頭,只能用「無恥者無敵」來形容,說該報最具公信力的部分就是「更正與澄清」欄目,可謂恰如其分。

《明報》由自吹自擂變成自拆招牌,是知恥近乎勇嗎?未必!正如有人質疑,要不是擔心觸犯《商品說明條例》中的虛假陳述罪,該報還會繼續打腫臉充胖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