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潮流,浩浩蕩蕩,保育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但在香港,這往往成為紛爭的源頭,可謂咄咄怪事。

西貢西灣村保育爭議愈演愈烈,村民抗議行動進一步升級,繼早前封路阻礙毅行者活動後,計劃本月三十日起全面封村,僅限周六、日及法定假期對外開放,其餘時段一律封村,不僅行山人士需要改道,即使公職人員亦要預先獲得批准方可入內,否則將會依法追究。村民表示,政府沒有任何賠償便將西灣村納入郊野公園,是「官逼民反」,村民被迫封村「宣示主權」,即使對村外人造成不便,也是迫不得已,無可奈何。

這場不斷升級的「西灣村保衞戰」,充分反映保育與私人利益之間的衝突。一方面,大浪西灣景致優美,被視為「香港的後花園」,政府將它劃為郊野公園,加強保育自然及生態環境,市民大都樂見其成;另一方面,西灣村被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土地發展受到限制,村民利益必然受損,亦是不爭的事實。當局聲稱此舉不會侵害私人產權,只是自說自話而已。事實上,村民並非一面倒反對保育和設置郊野公園,而是不滿港府「大石壓死蟹」的做法,要求當局向受影響業主作出合理補償,彌補新規劃對他們造成的損失,這個訴求理應受到尊重。

歸根究柢,問題的根源在於港府保育政策天殘地缺,究竟怎樣賠償、賠多少,完全沒有機制可循。年前有商人在大浪西灣興建豪宅,引起社會嘩然,政府但求平息紛爭,立法將整個區域納入郊野公園,結果環保爭議未平息,又冒出產權爭議,西灣村村民不滿當局「強搶民產」,不斷發起抗爭行動,造成公眾不便、保育受阻、政府被動的三輸局面,對任何一方都沒有好處。

事實上,近年保育爭議不絕如縷,由皇后碼頭到景賢里到何東花園,再到今次的西灣村,無不鬧得滿城風雨,沸沸揚揚,政府每次都被搞得焦頭爛額,進退失據。當局兩年前承諾將全港五十四幅「不包括土地」盡快納入法定圖則或郊野公園範圍,迄今仍有二十多幅土地未有任何保護措施,足證保育工作阻力重重,說易行難。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要在環境保育與私人利益之間取得平衡,並非沒有辦法。有人建議當局參考海外經驗,設立保育賠償機制,以現金或換地補償受影響的私人土地及物業。亦有人建議港府以新思維、新模式保育大浪西灣,協助西灣村村民打造鄉郊民宿,這樣既可達到保育目的,又可增添旅遊景點,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保育環境本來是好事,奈何政策混亂徒添爭議。西灣村的保育爭議提醒港府,目前的保育政策漏洞多多,早已不合時宜,當局應該盡快制訂一套完善而可行的方案,否則,一味鹵莽行事,自找麻煩,類似的爭議勢必陸續有來,沒完沒了。香港的政治爭拗已經夠多,難道當局還想火上添油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