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和葉子均有藥用價值的銀杏樹,被稱為「公孫樹」,原因是生長十分緩慢,祖父年輕時種下的樹苗,等到孫子長大才能開花結果。港府推動基建工程,不論項目大小,總是面對重重阻力,一拖再拖,蹉跎歲月,猶如種植公孫樹,往往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開花結果。

港府今年初宣布向十八區區議會預留一億元撥款,推展社區重點工程項目,原本計劃今年三月底前訂出各區項目清單,可惜好事多磨,拖到最近港府才初步集齊各區項目清單。就算當局盡快提交立法會審批,展開撥款申請程序,預計連同工程建設時間,快則兩年,慢則三、四年始能落成,倘若遇到議員拉布,工程勢必遙遙無期。

亮點工程交由區議會統籌,原意是繞過官僚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加快地區建設。豈料事與願違,計劃引發多個區議會內部爭論,吵吵鬧鬧,無法及早決定工程項目,與立法會議事堂上的亂象如出一轍。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部分區議會雖然準時向當局提交建議,卻是眼高手低,停留在概念性質,並未進行可行性研究;而部分工程則牽涉多個政府部門,必須先行釐清責任問題,增添不明朗因素。亮點工程因快得慢,成為空中樓閣,隨時橫跨兩屆區議會,加上撥款存在變數,工程預算超支將難以避免,最後可能變成無底深潭,要由當局追加撥款才能避免爛尾,納稅人隨時變成冤大頭。

一節見則百節知,區議會工程拖拖拉拉,正是港府施政舉步維艱、推動基建寸步難行的縮影。回歸以來,當局推行任何大型基建項目,由籌劃到申請撥款再到動工,拖上十年八載已是司空見慣,一旦遭遇反對或司法覆核,更是只能紙上談兵,即使最後得以拍板,工程費用亦往往嚴重超支。尤其是一些與鄰近地區同步推動的基建工程,根本無法發揮協同效益,例如高鐵項目和港珠澳大橋,港府歷盡艱難才排除阻力,結果動工時間遠遠落後於人,超支費用更是數以十億元計算,虛耗時間金錢之餘,還錯失與內地經濟融合的機遇。

即使是香港本身的基建工程,也是同一命運。西九文化區遷延時日,淪為公共財政黑洞;而港台新大樓建造成本,竟然由○九年的十六億元暴升至六十億元,引起社會嘩然。對於港台大樓為何嚴重超支,官員在立法會解畫不清不楚,愈描愈黑,令人莫名其妙。還有機場第三條跑道計劃,至今十畫未有一撇,機管局早前更爆發內訌醜聞,拖到拍板之日,恐怕建造成本超支將如天文數字。

說到底,區議會亮點工程變成長命工程,正是港府弱勢管治、施政動輒得咎的寫照。在重重阻力之下,連被視為惠澤社群、有助提振民望的地區工程,也由好事變成壞事,真是情何以堪。事實證明,良好管治不能單靠良好意願,必須有良好的執行能力,才能落實行政主導,可惜這正是拉雜成軍的現屆政府最缺乏的一環。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