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開發將軍澳南部,政府耗資逾億元打造將軍澳南海濱長廊,於上月全面啟用,成為區內居民的「新蒲點」。惟單車徑危機處處,包括落斜後入急彎和路面突然收窄等「炒車」陷阱;單車徑亦未設有分段路牌,一旦有人受傷,難以清楚講出位置所在,有礙救援。由去年六月啟用至今一年多,該處已先後發生十三宗單車意外,造成七人重傷,有區議員更曾多次目擊市民「炒車」受傷甚至骨折,直斥設計有嚴重失誤,促運輸署正視。

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單車徑於今年十一月全面啟用,設計上卻潛藏陷阱。

危機1
調景嶺連接北橋的斜路下方即為迴旋處,踩單車者未必能及時煞車。

公廁對出落斜小路,需經「髮夾彎」才能出大路。

危機2
足夠四輛單車同時行駛的至善路,被塑膠護柱攔成兩條小路,有踩單車人士仍冒險於路中間行車。

危機3
單車徑並無分段路牌,市民難以得知確實位置,增加救援難度。

指示不清
郭先生(大學生):「間唔中嚟踩單車都會見到救護車,有啲傷者仲頭破血流。」

李小姐(金融業):「喺大埔踩都會有牌話你知自己喺邊,但呢度無,萬一出事都驚白車搵唔到我。」

全長二點七公里的將軍澳南海濱長廊單車徑,連接將軍澳康城路至景嶺路,分兩階段落成,康城路至清水灣半島段於去年六月初開放,整條單車徑亦於上月中全面啟用。單車徑旁設有海濱長廊及寵物公園等設施,吸引區內、區外市民使用。不過,單車徑開放後意外頻生。運輸署數字顯示,去年六月至今年九月,該處發生十三宗單車意外,涉及七人重傷及八人輕傷。記者早前實地視察,發現單車徑在設計上潛藏危機,「單車友」隨時中招。

危機 1:落斜設迴旋處

全條單車徑有不少落斜路段,而在斜路下方卻正是迴旋處、行人過路處或急彎,例如連接北橋的兩條斜路,便直駁迴旋處及行人過路處,一旦有其他單車及行人經過,隨時發生撞車撞人意外。現場雖以塑膠護柱和將單車徑收窄,作為減速提示,惟作用有限,不少市民仍以高速落斜,現場更遺下多條煞車痕。而在海濱公園公廁對出落斜小路,要經「髮夾彎」才能出大路,容易炒車,或駛過對面線與迎頭車相撞。

「斜路下面就係行人過路處,咁嘅設計好有問題。」香港單車同盟發言人香富立指出,斜路連接急彎,車速難以及時收慢,容易炒車。他直言「其實地面可以用磨擦力較高嘅物料令車速慢啲。」

危機 2:路面無故收窄

在康城路往景嶺路方向近唐俊街,其中一段設於行人天橋下方,平路轉彎後的上斜路段,上斜前無故將單車道收窄,踩單車人士被迫減速,令踩上斜更吃力;對面線的落斜路段又有工程進行,迫使踩單車人士要逆線而行,隨時與迎頭車相撞。

而位於至善路的單車徑路段,路面闊度原足夠四輛單車並行駛過,惟路中心卻設有三條塑膠護柱,僅餘左右兩邊只夠一輛單車駛過。有踩單車者為爬頭,在塑膠護柱之間行車,險象環生。香富立直言設計有危險性:「喺路中心擺嘢其實係唔應該,之前已經有人踩單車撞咗路中心嘅設施致死。」

危機 3:欠缺分段路牌

單車徑陷阱多,又有不少分岔小路,惟現場並無任何分段路牌,市民一旦受傷要「叫白車」,也難說出確實位置,救護車要耗費時間尋找傷者,隨時延誤救援。

「我成日都嚟,幾乎次次都見到有人叫白車。」西貢區議員方國珊更指,曾多次目擊踩單車人士在該單車徑受傷,甚至骨折,又曾見過有救護車找不到傷者,要靠途人引路,她批評現時單車徑設計危及使用者,促運輸署立即改善。

運輸署發言人表示,單車徑的設計符合現行標準,在斜路路段已加上適當的交通標誌,斜路下方亦裝設塑膠護柱及收窄單車徑等設施,加強提醒踩單車人士必須以安全的車速行車,及協助單車減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