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為農曆其中一個重要節氣,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人已用古老計時儀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漢朝更開始有過節團圓的習俗。據《漢書》載述「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意即冬至過後,每天白晝開始較長,陽氣回升,是節氣循環的開始,故是吉日而應該慶賀,當時官府會在冬至舉行祝賀儀式,全國臣民放假,親朋戚友相互拜訪,一起聚餐,共度佳節。

至唐、宋時期起,中國人對冬至更為重視,歷朝皇帝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香港民俗掌故研究學者周樹佳表示,由此時開始,因官方的重視,民間便有「冬大過年」的想法,清代蘇州文士顧祿在其著作《清嘉錄》亦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時至現代,中國人仍保留傳統,家家戶戶都會在冬至團圓吃飯,甚至祭祖。

農夫分享糧食慶豐收

坊間對在冬至一家人團圓吃飯有不同解說,相傳在古代中國,收成過後進人冬季,是家中糧食最充裕之時,而冬季又未適合播新種耕種,故農夫在冬至之後會休息一段時間,為慶祝往年的收成及預祝來年收成更好,農夫都會與全家人團圓分享糧食。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