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文憑試進入倒數階段,相信不少學校老師已差不多完成教學內容,準備為同學操練題目,以及準備源源不絕的大大小小測驗考試。在這時候,未知同學的分析能力鍛煉到怎樣的水平?同學能否很有層次地回答題目?本篇文章,筆者希望再次借用香港電台節目《窮富翁大作戰》反映的香港貧富懸殊作例,用「宏觀、中觀、微觀」分析其成因,以分享自我操練分析能力的方法。

顧問老師:通識研究協會主席馬震寧

從宏觀角度,也就是全球化角度分析。九十年代,內地始成為世界工廠,大量廉價勞工,吸引香港製造業北移。同時,隨着香港經濟由製造業轉型到服務業,以及變成知識型經濟體,令不少中年低學歷人士在社會上向下流動,收入明顯減少,甚至失業,終令香港貧富懸殊惡化。

從中觀角度,就是從個人與社會分析。舉例,當社會貧富懸殊加劇,政府有何支援給予這些失業或貧窮人士。早年本港經濟低迷,政府開設再培訓課程,希望協助低收入人士提高工作技能。可是,由於社會上適合他們的工作始終較少,他們不易找到工作。而且,當中部分人士或會向政府申領綜援,令這部分人與社會愈來愈疏離,甚至被社會定型和歧視。可見,貧富懸殊在這情況下並不能改善。

從微觀角度,就是個人能力出發。個人能力建基於個人教育水平和社會資本。在知識型社會,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人的社經地位。另外,如果個人的社會資本薄弱,從親友和好朋友獲得的工作資訊也較少。因此,學識水平不高和社會資本不足的人求職多失敗,故難以脫貧。

最後,同學不妨利用上述的分析法,剖析社會上的不同議題,鍛煉答題的層次感。

網上專頁:on.cc/sunstudies

聯絡電郵:studies@on.cc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

昔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