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協最近推售首個長幼共融屋苑樂融軒,但長幼共融的代價與購買私樓沒有分別。參看前日公布的首批單位價單,平均呎價逼近一萬四千元,而長者單位月租則介乎一萬一千多元至一萬八千多元不等,假設同時買入及租住最便宜單位,每月開支仍高達三萬多元,直教一眾莫財港人搖頭嘆息,幾時表達孝心、長幼共融也變了富人特權?

圍繞樂融軒售價的爭議,帶出房協定位的大問題。幾十年來,房協作為一家法定機構,不僅獲得政府廉價批出土地,還經常獲邀參與公屋、居屋、夾屋等資助房屋項目,滿足基層及夾心階層市民的住屋需要。直至當年「八萬五」打殘樓市,當局下令全面停售居屋,房協配合港府政策,才將未開售的夾屋改為私樓出售。

此例一開,後患無窮,嘗過地產利潤的甜頭,房協彷彿染上一鋪「私樓癮」,愈起愈豪,愈起愈貴,甚而踩過界撈埋市建局的重建職能。諷刺的是,拋掉照顧基層住屋的初衷,房協也確實很有商業天分,時有「港人限購」的喜雅,時有「長幼共融」的樂融軒,層出不窮,美其名曰意念創新、填補公私營住宅間的隙縫。但看在市民眼裏,卻是不折不扣的唯利是圖,與民爭利。

商海無涯,回頭是岸,房協不想繼續錯下去,應該盡快檢討定位,返回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