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港督彭定康最近又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引起朝廷強烈不滿。肥彭說:「香港唯一缺乏的,就是選舉自己政府的權力,而香港遲早會有這個權力。」「任何人試圖阻擋,只會是白費力氣。」

肥彭如此說三道四,正逢香江政改諮詢前夕,正逢「佔領中環」之鼓動如火如荼,朝廷「對外部勢力干預香港」特別警惕之際。肥彭不論是有意無意,朝廷都會勃然大怒,對他老帳新帳一起算。

肥彭一九九二年突然推出「三違反」政改方案,摧毀了立法局坐直通車的安排,預示英國改變對華政策。那時保守黨的馬卓安任首相,他和肥彭私交甚篤,把他吹捧成「重量級政治人物」,派他任港督,「如朕親臨」,這令肥彭推行政改時氣燄甚盛,不可一世。

英倫當年為何要這樣呢?因為倫敦和整個西方國家有一個共同的判斷,認為中共的統治在鄧小平死後一定會崩潰,而鄧小平當年已八十多歲,風燭殘年。如果中共崩潰,必天下大亂,英倫就有機會不執行《中英聯合聲明》,可以不將香港交還中國。

然而,要實現這一點,面對「國際社會」必須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說法,最好是打出「香港民意」的旗號,如果香港那時有個「民選政府」就再好不過。由這個「民選政府」代表香港人發聲「留住英國」,或讓英國人以某種方式繼續發揮管治影響力,英倫再將香江據為己有,就有了「法理根據」和「民意根據」。此英倫製造政改之爭的大圖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