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教學申請反應冷淡。教育局第二期「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只接獲五十七份申請,較第一期大跌三成四。有參與的非牟利機構對計劃大潑冷水,直指當局新增嚴格要求令開發成本再攀升。而經學校試教後發現,約半數教師尚未適應電子教學,令人擔心未來五年難以獲學校接納採用,更慨嘆只因早已投放大量資源聘請專家研發,至今「焗住做」,估計難以收回成本。

電子教學反應冷淡,有機構認為開發成本高,以及部分教師未能適應有關。

教育局去年推出第一期電子教科書市場開拓計劃收到八十六份申請,當局批出三十份來自十三個機構的申請,但基於條款苛刻、涉及龐大資源等種種問題,最終三個機構退出,十個項目「爛尾」。當局今年再推出第二期申請,共接獲五十七份申請,當中三十四份來自非牟利機構,其餘來自商業機構,大多申請集中在數學科、英文科及中文科。獲批申請的非牟利機構可獲當局「一對一」撥款,以四百萬元為撥款上限,商業機構則「零資助」,申請結果預計下月底公布。

在第一期申請獲批編製三套英文科電子教科書的非牟利機構聰穎教育有限公司,已申請參加第二期計劃,並擴展至編製初小及高小的數學科電子教科書。聰穎教育有限公司總經理曾慧敏坦言,當局今年新增要求,包括開發用以下載電子教科書的應用程式(Apps)、為殘障生增設點讀功能等,令成本大增。即使每項計劃獲當局四百萬元撥款,預計仍需投放約八百萬元。

未來五年難有學校採用

曾又指,經過二十多間學校完成第二階段試教後,發現學生百分百支持電子學習,但老師因尚未適應而反應參差,「老師唔IT(欠缺資訊科技知識),遇到少少電腦問題如按掣後無反應,就唔識處理」預計未來五年難有學校採用。

退出第一期計劃的城市大學電子工程系,因院校認為計劃不涉及科研,且風險太高,沒再參加第二期計劃。私營機構智慧門經理謝先生亦稱,當局至今未清楚解釋合約中,涉及投資數千萬元研發的學習評估系統及教材部分的版權所有,擔心或影響與學校簽訂的合約,故寧願中途退出第一期計劃,亦暫無意申請第二期計劃。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