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建議優化輸入外勞計劃,紓緩勞動市場人力短缺,此議一出,立即引起勞工團體強烈反彈,認為損害本港工人利益。事實上,在當前社會及政治氛圍之下,輸入外勞只會激化勞資矛盾,添煩添亂,根本不可能成事。

港府推算本港勞動人口五年之後到達頂峰,之後逐年下降,到二○四一年長者將佔總人口三成。其實,目前失業率處於百分之三點三的低水平,扣除轉工等短期因素,已接近全民就業水平,現時勞動市場職位空缺達七萬七千個,出現有工無人做現象。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舉出建造業、零售及飲食業和護理服務業勞工短缺最嚴重,又列舉新加坡已輸入逾八十八萬名外勞,澳門亦接近九萬人,而本港至今僅透過現有勞工補充計劃,輸入不足二千五百名外勞,當局認為在不損害本地勞工利益的情況下,應考慮更有效的輸入勞工機制,避免勞動力不足拖慢經濟發展步伐。然而,這只是當局的片面之詞。

可以看到,勞工短缺主要集中在低技術和厭惡性行業,其他行業並沒有問題,也就是說,勞動市場出現職位錯配。近年隨着大專教育擴展,年輕人平均學歷提高,許多人普遍追求較高職位,是低技術行業請人難的原因之一。

其實,本港並非嚴重缺乏低技術工人,例如內地新移民、少數族裔和殘疾人士等的勞動力尚待釋放,只要當局透過培訓及提供支援服務,他們可望成為勞動人口生力軍。正如勞工團體指出,港府應從改善待遇就業及培訓環境着手,吸引更多本地工人就業,而不是捨本逐末輸入外勞。

港府建議增加輸入外勞,無疑有助推動經濟增長,但代價是加劇勞資對立,製造社會矛盾。實際上,輸入外勞政策根本自相矛盾,本港年前才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政策略見成效,一旦輸入外勞,難免削弱基層勞工議價能力,甚至有打爛飯碗之虞,當局聲稱不會損害本地勞工利益,可謂自欺欺人。以新加坡為例,近年持續輸入外勞,雖然帶動經濟增長,但也激化國民不滿,結果迫使當局不得不暫緩輸入更多外勞。港府管治弱勢,試問有何能力平息輸入外勞引發的反對聲音?

事實上,勞動市場真正缺乏的是優質人才,香港要發展知識型經濟,只有吸納外來人才,提升人口質素。問題是,香港經濟基礎薄弱,金融服務業獨大,近年輸入的專才和優才,大多集中在相關行業,難以吸納其他人才,無助推動產業升級轉型。港府不去想辦法優化輸入人才計劃,反而捨本逐末,建議輸入外勞,這不是咄咄怪事嗎?即使輸入再多低技術的外勞,對香港長遠的經濟發展又有何幫助?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