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層次矛盾日益嚴重,這是不爭的事實。房屋問題是社會矛盾的主要根源,也是路人皆知的常識。然而,知道問題所在是一回事,能否解決問題又是另一回事,如何增加房屋供應,讓市民安居樂業,仍是港府眼前的頭號難題。

近日有學者嘗試從經濟學角度看香港深層次矛盾,矛頭直指房屋問題。他認為,儘管社會矛盾的成因千頭萬緒,涉及人力資源、競爭力等各個方面,但最主要還是由基層住屋難所造成,故此建議當局將公屋和居屋私有化,以較優惠價格售出單位予住戶,活化香港房屋市場,長遠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減少社會紛爭。

房屋問題與貧富懸殊的關係顯而易見,近年樓價飆升之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不僅激化社會矛盾,也迫使愈來愈多年輕人加入抗爭行列。港府亦不諱言,目前全港貧窮人口高達一百三十一萬,若將綜援及公屋福利計算在內,貧窮人口便大幅減少近一半。換言之,只要當局增加公屋供應,讓更多基層市民上樓,即可大大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有效紓緩貧窮問題。

然而,說時容易做時難。以學者提出的「公屋私有化」為例,實非新鮮事物,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時任特首董建華便已提出「七成港人做業主」的宏願,推行「租者置其屋計劃」,向公屋居民廉價出售所住單位,惟後來遇上各種問題,計劃被迫取消。及至董建華人走茶涼,繼任的曾蔭權爵士嫌貧愛富、漠視民生,懶於開拓土地增建房屋,堅持「停建居屋、減建公屋」的錯誤政策,方造成今日公私營房屋供應皆嚴重短缺的困局。

尾大不掉,末大必折。擺在眼前的事實告訴我們,房屋供不應求的情況愈演愈烈,已成為民怨的主要源頭,當局要從根本上紓緩深層次矛盾,必須大量增加房屋供應,而要增加房屋供應,先要解開「地從何來」的死結,否則,不管提出多少建議也是紙上談兵,推行多少政策也是無米之粥。

現屆政府「拍心口」解決房屋問題,上任後提出不少拓地建屋大計,由新界東北發展到舊區重建,由「見縫插針」到填海造地,名堂不可謂不多。只可惜,在日益政治化的社會環境中,港府陷於弱勢,拓地建屋寸步難行。無可奈何之下,當局惟有揚湯止沸,不斷出招打壓樓市。正如學者質疑,樓市問題的癥結在於供應不足,當局一味以行政措施壓抑需求,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令年輕人置業難上加難。

安居縱有千萬策,拓地無功嘆奈何。面對近八成未開發的土地,逾十萬瑟縮劏房籠屋的基層市民,弱勢政府束手無策,只能徒嘆奈何。對香港人來說,戶戶安居、人人樂業的和諧社會,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烏托邦。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