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開始,往日盛況一去不復返。隨着內地實施旅遊法,嚴禁旅行社開辦零負團費購物團,來港旅行團數目應聲急跌,過往擠滿內地旅客的購物熱點場面冷清,生意額明顯下跌。一損俱損,旅遊業風光不再,連帶周邊行業也受到衝擊,旅遊產業鏈面臨客源不繼困境,為整體經濟敲響警鐘。

內地旅行團數目減少,旅遊業吹起淡風,凸顯香港旅遊業過度依賴內地旅客,只要內地旅遊政策稍有調整,香港便面臨重大衝擊。較早前,社會出現應否限制內地旅客來港的爭論,業界警告一旦客源減少,將會影響整條旅遊產業鏈從業員的飯碗,估計目前從事旅遊業與相關服務行業的勞動人口達六十萬。可見有一利必有一弊,內地開放個人遊十年,雖然帶動香港經濟反彈,但也衍生客源過度集中的結構性問題。

如果香港經濟結構底子厚,產業支柱多元化,就算旅遊業無以為繼,仍然有其他產業支撐,不必過慮。可惜自回歸以來,經濟如逆水行舟,停滯不前,四大產業支柱之中,物流業早已被鄰近競爭對手超越,工商服務業也逐漸失去競爭優勢,只剩金融與旅遊業苦撐大局。產業結構單調,職位多樣性不足,導致勞動市場兩極化,薪酬差距不斷擴大,如今旅遊業收益下降,部分受影響從業員想轉工也未必可以尋找新出路,隨時被迫加入失業大軍,只會累積怨氣,激化社會矛盾。

旅遊業隱憂浮現,金融業何嘗不是。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日前正式掛牌運作,將會開放人民幣自由兌換、國際金融、商貿及航運等六大領域,先行先試,成為內地經濟改革升級的領頭羊。香港目前仍是中國唯一的國際金融中心,未來隨着上海及其他城市在金融領域大展拳腳,香港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旅遊業與金融業競爭力減弱,香港還有甚麼新興產業填補這兩片空白?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港府高層昨日在十一酒會上,聲稱香港在便利營商、經濟自由和競爭力等的國際排名,仍然居於前列位置,認為香港的國際地位及競爭力繼續獲得肯定。其實,香港危機重重,例如攸關競爭力消長的高等教育及創新的排名持續倒退,被主要競爭對手大幅拋離,所謂國際地位及競爭力獲得肯定,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港府要打破經濟轉型苦無出路的困境,既要扭轉傳統產業支柱過度倚靠內地經濟,更要推動產業朝向高科技、高增值服務業發展。無奈港府眼高手低,蹉砣歲月,尋找經濟新亮點一味空喊口號,將產業做多做闊淪為紙上談兵,經濟結構空洞化危機不斷加深,香港經濟繼續食老本,遲早難逃坐食山空的命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