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擴大三個堆填區方案全軍覆沒後,當局屢敗屢戰,計劃倣效台灣及南韓推行垃圾徵費。然而,有關計劃說易行難,不僅加重民生負擔,更令人擔心若配套措施不足,隨時畫虎不成反類犬。

當局昨日發表垃圾徵費第二階段諮詢文件,初步建議每戶每月徵收三十至六十元垃圾費,並提出幾個討論要點,包括具體收費水平應該如何釐訂,按垃圾重量還是體積收費,以住戶還是樓宇為徵收單位,全面還是分階段實施等等。

綜觀當局提出的建議,看似選擇多多,實則萬變不離其宗,不管採取哪個方案,都會無可避免加重市民的負擔。在港府高官眼中,每月數十元的垃圾徵費或許微不足道,但對捉襟見肘的基層大眾來說,卻是小數怕長計。更大的問題是,市民掏錢埋單之後,是否真的有助減少垃圾、改善環境?

對此,港府屢次引用首爾及台北的成功經驗,力證徵費減廢成效顯著。其實,各處鄉村各處例,其他地方做得到的事情,不代表香港一定做得到。以台北為例,由於居住密度不高,政府只須定時派出車輛,逐戶收取垃圾,即可準確計算收費。反觀香港高樓林立,家居垃圾通常由管理公司統一收集,若港府粗劣仿製台北模式,必然帶來大量執行上的難題。

最關鍵的是,台北及首爾政府主動承擔,提供全套減廢措施,除了實施垃圾徵費,還積極推動廢物回收,大力支援循環再造業,多管齊下,持之以恒,方達致今日的卓越成果。港府僅攻其一,不及其餘,一味收錢,全無配套,垃圾分類及循環再造仍停留在口號階段,勢必事倍功半。

正如回收業人士反映,由於本地配套設施嚴重不足,環保行業不成氣候,業者收到廢物後只能送往內地處理,白白糟蹋回收業的循環再造和減廢功能。尤有甚者,當局縱容洋垃圾源源不絕流入境內,令香港成為區內主要的垃圾轉運樞紐,近年來,內地民眾環保意識日益高漲,政府大幅收緊進口廢物檢測標準,導致大批廢物囤積本港回收場,部分業者被迫將廢物送往堆填區。

環保政策天殘地缺,固體垃圾連年激增。香港的人均垃圾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每日釋出近萬公噸固體廢物,足以填滿四個標準泳池,以致現有堆填區不勝負荷,陷入垃圾圍城的危機。之所以如此,歸根究柢是由於港府環保政策不善所造成。官員沒有反躬自省、設法改善,只是獨沽徵費一味,不斷打小市民的荷包主意,根本就是本末倒置,以民為笨。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市民並非不願意為減少廢物作出承擔,只怕港府眼高手低,所謂垃圾徵費無助減廢,最終淪為創收項目,肥了庫房,苦了市民,誤了環保。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