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旅遊和零售業界這段日子最大感觸應該是:花無百日紅,市無千日旺。

中秋市道麻麻,十一難有起色,今年黃金周不再黃金,幾乎可以打定輸數。內地實施針對零團費的《旅遊法》,來港旅行團數目少了一大截,連帶零售、餐飲、運輸等相關行業生意也大縮水。

寒冬將至,這邊廂旅遊業者憂心忡忡,那邊廂官員竟玩起「政治正確」,「安撫」那些指內地遊客太多的無聊政棍。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日前主動「澄清」當局無意擴闊「個人遊」城市,真叫人莫名其妙。

舊時舖頭過年,「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廣進達三江」春聯必不可少。打開門做生意,只會擔心客人不夠,不會嫌錢腥,古今如是,中外如是。紐約第五大街、倫敦新邦街、巴黎香榭麗舍大道、東京秋葉原,店舖將價錢牌譯成中文,售貨員主動學漢語,惟恐招呼不周。香港連食肆出現簡體字餐牌都成了彌天大罪,遭群起而攻之,這群禍港之徒不是腦子進水,就是用心險惡。

接待遊客能力不足,政府和民間應該攜手應對,而不是自斷財路。早前有內地傳媒質疑,若同胞不再來港旅遊,香港經濟怎麼辦?好的不靈醜的靈,不管政棍如何扭曲現實,不管港人願不願意面對,答案已寫在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