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內地下月起實施旅遊法,嚴禁開辦購物團,導致出境團費急升,十一黃金周訪港團數目大減五成,創十年新低,引發連鎖效應,多個依靠接待內地旅客的行業首當其衝,業界形容目前正面臨「寒冬」,如果內地訪港團持續減少,不少經營者恐怕難逃結業厄運。

內地十年前開放個人遊,協助香港經濟度過沙士難關,迅速從谷底回升,旅遊業客源逐步變成以內地旅客為主,年年增長,去年達三千五百萬人次,旅遊業形成專門接待內地旅客的產業鏈,由入境團旅行社、旅遊巴、酒店住宿、餐飲到零售業,都受惠於內地旅客消費,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然而,隨着內地實施旅遊法,影響立竿見影,旅遊業在十一傳統旺季吹起淡風,不但航空公司和酒店業須減價招徠,旅遊巴預訂數量和專門接待內地團的酒樓生意亦告大減,零售業也難以獨善其身。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近年訪港內地旅客持續增長,旅遊業一枝獨秀,但接待配套能力不足衍生的問題也陸續浮現,交通工具擁擠,店舖租金上升,物價飛漲,加上水貨客大量搶購奶粉等物品,引起港人不滿,激化中港矛盾,社會掀起排內情緒,要求限制內地旅客來港的聲音一浪高於一浪。早前有內地官媒反問,如果內地旅客不再來港購物,香港經濟將會發生甚麼?有立法會議員揚言,倘若內地旅客不再來港,相信很多港人「求之不得」。其實,香港經濟愈來愈依賴內地,旅遊業更是主要靠內地客支撐,如果內地旅客不再來港,不僅旅遊業無以為繼,其他行業亦必定大受影響,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

諷刺的是,今次內地實施旅遊法,訪港團數目已經減少一半,令業界叫苦連天,一旦內地旅客不再來港,香港豈不是面臨「末日」?事實上,香港經濟根基薄弱,結構單調,產業空洞化,整體經濟對旅遊業的依存度愈來愈高,如果連這根支柱也不保,香港不知還能依靠甚麼。

針對內地旅客過多問題,港府本年初已着手評估整體旅遊接待能力,準備與內地當局商討如何有秩序安排內地旅客訪港。早前港府高層聲言,內地六百多個城市,至今僅得四十九個開放個人遊,原因是中央知道香港存在接待能力不足問題,香港必須思考如何擴大接待容量。

其實,這已是老生常談,香港旅遊資源貧乏,設施不足,景點老化,港府不思進取,一味食老本,長此下去,終有一天會失去對內地旅客的吸引力。黃金周風光不再,已為香港敲響警鐘,旅遊業無以為繼,金融業又不斷受到對手挑戰,整體競爭力每況愈下,香港終究難逃邊緣化命運。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