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讀《人間詞話》,裏面有這樣的一句話: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裏看花,終隔一層。現在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分析香港樓市,也是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雖格韻高絕,然如霧裏看花,終隔一層。說甚麼香港樓市泡沫冠絕全球,也未免太誇張了吧!

卻說《經濟學人》條數是這樣算的,他們對照過去三十年的物業租金,發現本港物業的出租回本期較平均值高出百分之八十四,由此得出「港樓物非所值」的結論。但他們忽略了一點,上世紀八十、九十年代,香港的樓按利率動輒高達雙位數字,而現在的則普遍低於兩厘半,買樓收租雖然回本期長了許多,但供樓成本也低了許多。

物業投資界裏流行「銀行幫我們供樓」的說法,生動形容當下的低息環境。以一個二百萬元的小型單位、做五成按揭計,每月供款只需四千多元,卻可收到八千元以上租金。在這種月月有錢袋的情況下,業主為甚麼要割價賣樓?業主不割價,樓價又怎樣大跌呢?

此外,歷經金融海嘯、雷曼爆煲,不少港人對股票、債券信心盡失,紛紛回歸傳統的「磚頭智慧」,不求投機發達,但求收租保本,買樓借貸比率甚低。究竟《經濟學人》的研究員對香港情況有多少認識,實在令人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