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美資銀行盡數沽貨套現,將手上尚餘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股票售出。據說,該美資銀行前後合共獲利近一千億港元,他們可以如此飽食遠颺,說中國遍地黃金,當真所言非虛。

當年,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要打入世界市場,於是聯袂來港上市。但內地的帳目混亂,市場人士信心不足,國家為穩定投資者的信心,於是毅然引入策略性股東,邀請了不少世界性的大型銀行及金融機構入股。這批股東中的美資為數不少,而且他們的入股價十分廉宜,因為當時中國有求於人,所以難免要如此「賣大包」。

其後,美國遭受金融海嘯,當地不少金融機構都面臨財困,所以必須從海外撤資,而早已得蒙厚利的中國國有商業銀行股票,自然也成了他們收割的對象,因此國有銀行近年股價長期受壓,與此也不無關係。美資大行清貨後可謂貨銀兩訖,不相拖欠,如果他們再無股權後,卻突然提出仍要參與國有商業銀行的內部決策,相信人人都會覺得是咄咄怪事。而事實上,美資的大行亦無嘗試過這樣做。

看來,美國的商界確實比政界理性,昔日《中英聯合聲明》訂立時,中方確曾邀請過美國政府支持,但此舉只是等同中資行引入策略股東一樣,是友誼與互利的表現,若事情過後,美方還想事事干涉,這就是既不合情,也不合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