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針對未來十年建屋大計的長遠房屋策略諮詢文件日前終於出爐,目標是未來十年建屋四十七萬伙,以公營房屋為主導,公私營比例為六比四。然而說時容易做時難,輿論除了質疑建屋目標過於保守,亦質疑當局是否有能力完成目標。

毋庸置疑,房屋供求失衡愈演愈烈,拓地建屋已成為港府第一要務。截至今年六月底,公屋輪候宗數已經突破二十三萬大關,當中非長者單身人士達十一萬五千六百人,七萬七千多人年齡為三十五歲以下,近三成半為學生,近五成雖然擁有專上教育程度,依然爭相申請公屋,充分反映住屋問題的嚴重性及迫切性。

在這種情況下,現屆政府一改前朝消極態度,制訂長遠房屋目標,無疑走出正確一步,但是否足以解決問題,能否完成目標,不得不令人懷疑。以公屋來說,當局計劃未來十年興建二十三萬個單位,相對於未來十年預計有四十一萬宗新增申請,顯然無法滿足需求。當局被迫作出取捨,讓三十五歲以上人士優先上樓,意味年輕一族上樓將會愈來愈難。至於私樓供應數量,更不是港府所能控制,若發展商不肯配合,當局也無可奈何。

房屋供應中短期內不可能滿足需求,當局只好面對現實,承認劏房的存在價值。正如長策會的諮詢文件指出,雖然劏房住戶居住環境欠佳,安全及衞生條件惡劣,惟在房屋供應不足之下,此類單位仍會繼續存在,建議政府立例規管,考慮推行發牌或業主登記制度,變相將劏房合理化,足證當局根本沒有信心取締劏房,遑論全面解決房屋問題。

所以說,港府提出的建屋目標只是一廂情願而已。香港地方細小,目前的土地儲備所餘無多,而要大量增加土地供應,無非填海造地、發展新市鎮及重建舊區三大途徑。無奈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下,港府施政動輒得咎、寸步難行,不僅填海造地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新界東北發展爭議不息,即使舊區重建也是困難重重。土地供應的死結無法解開,建屋大計只能淪為一鍋無米粥。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上世紀七十年代,港英政府亦提出「十年建屋計劃」,結果成功開拓荃灣、沙田等新市鎮,滿足了一百五十萬市民的住屋需要。而今特區政府同樣提出十年建屋目標,即使目標相當保守,依然受到輿論廣泛質疑,反映市民根本不相信弱勢政府有能力完成。流水落花春去也,香港回歸以來不斷沉淪,港府坐困愁城,一籌莫展,與港英時代坐言起行的強勢管治根本不可同日而語。

歸根究柢,港府一日無法擺脫目前的施政困境,拓展土地必然寸步難行,而「地從何來」的問題一日無法解決,建屋大計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方互動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